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1958年 501以上人 公立 (未定级)

78人

 435

2023.6.21-2023.12.31

已结束

特别研究助理(全职博士后)
全职,社招
博士起
有编制
招聘要求

微生物所特别研究助理(全职博士后)招聘启事(长期有效)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生物所)成立于1958123日,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微生物研究室,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立综合性微生物学研究机构之一。研究所坚持“微生物、高科技、大产业”的战略定位。以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微生物资源、微生物技术为主要研究领域,设有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共建)、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生理与代谢工程重点实验室五个重点实验室。另设有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和菌物标本馆等基础设施平台。位于中国科学院奥运村园区,毗邻国家5A级森林公园。

微生物所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生物学和基础医学一级学科下的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五个二级学科专业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站博士后156人。在2020年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评估中,研究所生物学流动站获评优秀。

研究所高度重视包括博士后在内的各类人才工作,为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条件保障。为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研究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建设与发展,吸引和凝聚优秀人才,根据学科建设和科研需要,现面向海内外公开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热忱欢迎有志于谋求发展、共创事业的优秀青年人才加盟!

一、岗位名称:特别研究助理(全职博士后)若干名

二、岗位招聘计划(见职位信息栏)

注:除以上合作导师以外,其他合作导师也常年招收博士后人员,详细研究方向信息可参照研究所导师具体信息(链接:http://www.im.cas.cn/rcdw2018/yjzz/201911/t20191121_5440718.html)。

研究所同时支持其它学科申请者进入流动站,在交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

三、申请条件

1、毕业于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获前述相关专业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的博士毕业生,年龄不超过35周岁(),进站后须全职在研究所工作;

2、在本专业国际主流期刊以第一作者至少发表过1篇研究论文;

3、具有良好的学术背景、较强的创新活力和学术潜能,能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具有较强的中英文写作与交流能力;

4、热爱科研工作,诚实可信,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团队协作和进取创新精神;身心健康;

5、符合国家和研究所招收博士后进站的其他要求。

四、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站学科及研究方向

设站学科:研究所设有生物学和基础医学两个一级学科,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五个二级学科专业博士后流动站。

研究方向:研究所包括生物学、基础医学、微生物学、药学、微生物组学、微生物遗传学、植物-微生物互作、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和生物工程、生物信息学、合成生物学等相关专业。

五、岗位待遇

1、工资及福利待遇:年薪25-36/年起(含五险一金),按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科研支持:鼓励优秀博士毕业生或满足申报条件的新近入站人员申请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计划等;

支持博士后在站期间申报各项人才计划和科研基金资助,符合条件者推荐申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及研究所自设科研项目。

3、其他:博士后在站期间参照助理研究员二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管理,符合研究所当年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申报条件的,可以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

六、生活保障

1、户口政策:享受全国博管会关于出站博士后户口迁移及家属户口随迁等政策;

2、子女入学:按国家及中国科学院3H有关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在站博士后,协助办理子女进入研究所集体户口所在行政区划内相应学校。

七、未来发展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出站的优秀博士后可以优先留所工作,并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发展空间:全职博士后即为特别研究助理,出站后通过公开招聘程序留所工作,择优进入事业编制。

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出站博士后留所工作,具有事业编制身份,缴纳五险两金(职业年金+住房公积金)、享受社会保障医疗+补充医疗待遇;

ⅱ博士后出站达到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优先推荐留所工作;

ⅲ在站期间获博新计划、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等优秀博士后人员,出站时优先推荐申报中国科学院高层次引进人才计划,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优先聘用。获资助后享受相应待遇。若通过计划择优评选,可申请青年研究组长或研究组长岗位。

八、应聘方式

1自发布招聘通知之日起长期有效,全年招聘,随时接收申请;符合上述条件的应聘者,请先与拟招收研究组联系确定合作导师。

2、初选合格者电话或E-mail通知本人参加面试。

3、参加面试者需提供:(1)博士学历、学位证书及复印件;(2)已发表文章的复印件;(3)至少两封专家推荐信和其它可证明本人能力及水平的相关资料。

4、通过面试者到指定医院进行体检,体检合格方可申请进站。

5、通过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审批全职博士后进站手续后正式录用。

关注康强微信公众号
接收医院招聘通知
一键关注
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
公立医院招聘公众号:kq3633 复制一键关注
职位信息(点图片可放大)

序号

部门

合作导师(姓名及邮箱)注:发送邮件时请将#修改成@

研究方向

招收人数

备注

1

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陈义华

Chenyihua#im.ac.cn

微生物药物的合成生物学研究

1

具有天然产物化学或化学生物学背景者优先

2

胡松年

husn#im.ac.cn

生物信息学

2

 

3

黄英

Huangy#im.ac.cn

放线菌基因组进化与生态适应

1-2

具有进化生物学或生态学背景者优先

4

王为善

Wangws#im.ac.cn

微生物系统代谢工程;合成生物学使能技术

2

 

5

向华

xiangh#im.ac.cn

基因编辑与合成生物学

2-3

 

6

钟瑾

Zhongj#im.ac.cn

微生物代谢产物、肠道微生物组、青贮微生物的功能及调控机制

1-2

具有微生物代谢和微生物组学研究经历或微生物遗传学相关经验,具生信分析及建模能力者优先

7

周珊珊

zhouss#im.ac.cn

微生物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研究

2

 

8

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蔡磊

cail#im.ac.cn

微生物学、真菌学

2

 

9

董彩虹

Dongch#im.ac.cn

1.食用菌泛基因组

2.食用菌基因编辑

2-3

 

10

高佳鑫

Gaojx#im.ac.cn

念珠菌功能基因组

2

 

11

金城

Jinc#im.ac.cn

1.病原真菌细胞壁合成机制及药物靶点的发现2.酵母蛋白质糖基化修饰的调控及糖蛋白表达系统的建立

2

具有真菌、酵母的生理生化及组学研究经历者优先

12

刘钢

Liug#im.ac.cn

天然产物的合成生物学

1

具有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天然产物化学背景者优先

13

刘宏伟

Liuhw#im.ac.cn

人体微生物组;抗肿瘤与神经药理;中药天然药物活性成分

2

在本领域发表一区文章者优先

14

刘玲

Liul#im.ac.cn

真菌天然药物发现与生物合成研究

2

具有天然产物化学、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及药理学研究经验者优先

15

刘晓

Liux#im.ac.cn

真菌-宿主-环境互作调控

1

 

16

真菌耐药的表观遗传调控

1

 

17

王琳淇

Wanglq#im.ac.cn

人类病原真菌感染、耐药与抗真菌药物研发

1-2

 

18

吴琦

Wuq#im.ac.cn

复杂性状遗传分析

1

应用数学或统计学背景,有生物信息学基础优先

19

吴琦-刘宁宁联合招收

Wuq#im.ac.cn

(吴琦)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

(刘宁宁)肿瘤免疫

1

20

尹文兵

Yinwb#im.ac.cn

真菌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研究

3-5名

具有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及合成生物学研究背景者或留学经历者优先

21

周丽伟

liwei_zhou1982@im.ac.cn

特境真菌(微生物)多样性与功能

1

具有微生物分类学研究经验或在高寒高海拔地区开展过相关研究工作者优先

生物信息学

1

具有多组学研究经验优先

22

庄文颖

Zhuangwy#im.ac.cn

木霉基因组大数据与资源挖掘

1

 

23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生理与代谢工程重点实验室

刘树文

liusw#im.ac.cn

合成生物学、工业微生物、代谢工程

2

 

24

唐双焱

Tangsy#im.ac.cn

合成生物学

2

有代谢工程、蛋白质工程和蛋白结构解析工作经验者优先。

25

王斌

wangbin#im.ac.cn

聚酮合酶/非核糖体肽合成酶结构功能研究

1-2

有聚酮合酶/非核糖体肽合成酶研究背景或蛋白表达纯化功能研究背景者优先

26

王罗医

Wangluoyi#im.ac.cn

黏细菌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酶学机制研究

1

具有天然药物化学研究背景者优先

27

杨怀义

Yanghy#im.ac.cn

微生物代谢调控及合成生物学

2

 

28

于波

Yub#im.ac.cn

合成生物学与微生物代谢工程

1-2

 

29

张延平

Zhangyp#im.ac.cn

合成生物学、系统代谢工程

2

生物化学、微生物学专业

30

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所部分)

孔照胜

Zskong#im.ac.cn

1.作物与微生物互作的分子设计

2.作物合成微生物组

2

有作物基因组学或微生物组研究背景者优先

31

林啸

Linx#im.ac.cn

病原效应子和植物抗病基因挖掘

1

具有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植物遗传学背景者优先。

32

单淳敏

Shancm#im.ac.cn

真菌及其与植物互作的表观遗传调控

2

 

33

颜永胜

Yanys#im.ac.cn

作物与微生物互作

2

微生物遗传背景优先

34

王金龙

jinlong.wang#im.ac.cn

病原与宿主互作

2-3

具有生信或者细胞生物学背景优先

35

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

毕玉海

beeyh#im.ac.cn

病毒遗传演化与跨种传播

2

 

病毒疫苗与药物等防控策略

2

 

病原检测技术方法

2

 

36

高福

邓涛

Dengt#im.ac.cn

(高福、邓涛课题组联合招收)

流感病毒RNA合成机器的功能与结构研究

1

 

37

刘龙超

Liulongchao#im.ac.cn

肿瘤免疫治疗机理及新型抗体药物研发

2

有免疫学研究背景者优先

38

刘宁宁

Liunn#im.ac.cn

肿瘤免疫微环境调控

1

有生物信息学背景者优先

39

炎癌转化机制

1

熟练掌握动物实验操作者优先

40

赵欣

zhaoxin#im.ac.cn

病原微生物

2

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免疫、结构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方向优先

联系方式
  • 人事部去报名  看微信免费
  •  免费看电话
  • www.im.cas.cn/
  •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导航
  • 单位简介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简称“微生物所”)成立于1958年12月3日,由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微生物研究室合并而成。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雄厚研究基础和广泛影响力的微生物学研究和微生物技术研发机构。
    微生物所坚持“微生物、高科技、大产业”的战略定位,致力于成为微生物领域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人民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针对具有战略意义的微生物类群,围绕微生物多样性及资源深度挖掘和病原微生物感染免疫与关键防控技术,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努力促进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带动新兴产业发展,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重要贡献。
    微生物所设有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共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生理与代谢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五个重点实验室。2020年2月,依托微生物所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农业微生物先进技术工程实验室。同时设有微生物资源与大数据中心、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生物安全与动物实验公共平台、所级公共技术中心等技术支撑平台和一个专业性图书馆。依托微生物所还建设有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生物技术卓越中心、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新发突发传染病研究与交流卓越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科技部和财政部首批启动的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NMDC)、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WDCM),均设在微生物所。微生物所同时拥有保藏量8万余株的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GMCC)和馆藏55万余号标本的菌物标本馆。
    “十三五”期间,微生物所在新发突发传染病跨种传播、微生物-宿主相互作用、微生物技术创新与资源利用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成果和进展,在Cell、Nature、Science等期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2135篇;申请国内和国际专利525余项、授权321余项;埃博拉和新冠等研究成果入选“2016年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和“2020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微生物所研发的重组新冠病毒蛋白疫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在国内首个获批紧急使用,研发的新冠肺炎治疗性抗体成为首个在我国开展临床试验的特异性药物;此两项成果入选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阿维菌素微生物高效合成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病原室团队获“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和全国创新争先奖。
    微生物所目前共有在编职工近50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1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16人。设有生物学和基础医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115人,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00余人。微生物所现设有生物学、基础医学和药学三个一级学科,包括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等七个二级学科专业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点;设有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点。
    目前挂靠微生物所的学术组织有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菌物学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3个国家级学会。微生物所与相关学会共同主持编辑出版的学术刊物有《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菌物学报》《生物工程学报》及英文刊物mLife、Mycology等。

    本单位职位

    更多

  • 实验员(人才派遣)
    本科起 全职 社招

    已结束 报名时间:2025.6.30-2025.7.29
  • 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
    博士起 全职 社招

    已结束 报名时间:2025.6.16-2025.6.30
  • 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生物学、医学或AI等相关
    博士起 全职 社招

    已结束 报名时间:2025.5.21-2025.6.20
  • 北京公立医院招聘

    北京民营医院招聘

    北京市政府就业补贴

  • 城市搜索

    北京市热门招聘单位

    招聘亮点

    康强栏目

    法律声明:转载需标注来源康强医疗人才网
    公招招聘常见问题
    免费发布招聘  免费发简历  登录/注册 
    登录账号 免费注册 找密码 去报名 看电话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