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人单位,亲爱的同学们:
衷心感谢您多年来对我校就业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为积极搭建各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的平台,促进我校2025届毕业生多渠道、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学校定于2024年10月19日在南校区举办“陕西中医药大学2025届毕业生秋季校园招聘月双选会”,招聘会预设展位300个,会期一天(下午以宣讲会为主),诚挚邀请贵单位前来我校选聘优秀毕业生,与我校开展深入的交流与合作,现将有关事项说明如下:
01 会议时间、地点
1.双选会时间:2024年10月19日(星期六)08:30—17:00
2.双选会地点:陕西中医药大学南校区远志广场
3.参会单位报到时间:2024年10月19日(星期六)08:00
02 参会对象
医疗、卫生类相关企事业单位;
陕西中医药大学2025届毕业生和2024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
03 参会办法
1.招聘单位请登录陕西中医药大学就业信息网(http://sntcm.bysjy.com.cn/)进行单位注册,成功登录后,在“双选会”栏目下选择或搜索“陕西中医药大学2025届毕业生秋季校园招聘月双选会”进行报名申请,并提交相关资料,经审核后,在“双选会”项目下“我的报名”栏目下载电子参会回执单,盖章并上传后完成参会报名程序。招聘会报名申请日期截至2024年10月13日18:00。
2.校园专场招聘会免收会务费用。
3.为了在毕业生中做好宣传及招聘工作,请参会单位提前自制单位概况、招聘需求信息、招聘彩页等会场宣传材料。
4.由于展位有限,有意向的参会单位请于2024年10月13日18:00前完成参会申请,展位预订后请等待审核,审核结果将通过您注册时绑定的微信予以回复,也可自行登录陕西中医药大学就业信息网(http://sntcm.bysjy.com.cn/查询)。
5.请确定参会单位于10月19日08:00凭“参会回执单”现场报到,确认招聘展位地点。
04 注意事项
1.用人单位如想了解我校2025届各学历层次毕业生信息情况,可以登录陕西中医药大学就业信息网(http://sntcm.bysjy.com.cn/)点 击“信息公开”进行查阅。
2.因展位数量有限,所有展位预约完毕后在线报名可能会提前截止,请各单位提早报名。
3.我们将为每个用人单位提供一个展位(一桌两椅),矿泉水、胶带、剪刀、纸笔等。每个单位限预定一个展位。
4.报名成功后请一定按时参会,如因特殊原因需要取消展位预订,请于10月13日18:00前务必告知学校,以便协调安排,否则单位将被纳入招聘预约系统失信黑名单。
5.为维护毕业生就业安全和合法权益,本次活动严禁传销招聘、虚假招聘等违规行为,参会单位发布的招聘信息须为本单位直接用人需求,不得代为其他单位招聘。参会单位需严格管理招聘工作人员,规范招聘行为,如有违法、违规,学校将依法追究其责任。
05 联系方式
叶老师 18060921393
邮箱:3779573136@qq.com
企业微信二维码
展开陕西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创建于西安的西北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升格为陕西中医学院,1961年迁至古都咸阳,是陕西一所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是1978年中共****56号文件确定的全国8所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之一,1978年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有条件接收国外留学生、港澳台地区学生的高等院校,2015年更名为陕西中医药大学。2019年确定为陕西省一本招生单位。2021年成为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经过7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陕西中医药大学已成为一所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中西医并重,医、理、工、文、管多学科专业相互支撑、交叉融合的医科类院校。
一、基本情况
学校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北校区位于咸阳市秦都区渭阳中路,南校区位于沣河之畔的西咸新区,总面积约96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540人,其中本科生13637人,硕士研究生2903人。设有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药学院等16个教学单位,2所直属附属医院、1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陕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和陕西中医药博物馆。
二、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员工5000余人(含直属附属医院),专任教师1220人,其中高级职称69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964名、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38名、博士后导师8名。学校现有国医大师4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4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岗学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岐黄学者、青年岐黄学者1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人,陕西省“三秦学者”“特支计划”、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等省级人才49人,陕西省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先进个人)26人,国家、省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指导教师63人,陕西省名老中医、名中医49人。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10个,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特支计划”三秦学者创新团队7个,形成了一支敬业精神强、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三、教育教学
70多年来,坚持立足陕西、面向西北、辐射全国、开拓海外,为国家培育了以国医大师张学文、郭诚杰、雷忠义、杨震,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刘保延,岐黄学者杨明会、张冰等为代表的10余万名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现有2个国家及20个省级****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和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系),建有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示范中心、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近年来,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
四、学科建设
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调整学科布局,坚持“2+4+4+n”的学科分层分类建设,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学科布局。学科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文学和管理学5个学科门类,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7个,5个学科在“十一五”“十二五”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其中,陕西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5个。有校级优势学科2个,特色学科4个,培育建设中医药+交叉学科4个,有35个学科创新团队。中医脑病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药化学2023年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名单。中医学连续两轮入选陕西省“双****”培育学科,学校成为陕西省“双****”培育高校。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22年学校自主设立中医技术装备工程、中医药管理学、中医药文化学三个目录外二级学科,加强交叉学科建设,不断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五、科学研究
注重科技创新,打造****学科平台,取得了丰硕成果。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有1个秦药特色资源研究开发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5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1个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陕西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2个省级临床研究中心与分中心、2个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8个厅局级重点实验室、14个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等。201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近3年承担国家科研项目9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96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5项,其中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在cancer letters、nano research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等杂志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学校主办的《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现代中医药》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陕西省优秀期刊。
六、医疗服务
现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现有国家重点学专科21个,省级重点学专科22个,均为国家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特色突出、优势互补,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附属医院是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七所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之一,是国家首批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单位、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培育单位、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拥有4个国家中医专科区域诊疗中心。
第二附属医院是陕西中西医结合三级甲等医院、全国重点建设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项目建设单位、国家推拿专业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培育)、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陕西省中医心血管(专科)诊疗中心、陕西省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单位。
七、科技产业
充分发挥中医药产学研优势,积极推进协同创新,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大健康产业,先后与咸阳市、渭南市、杨凌示范区、铜川市、宝鸡市、商洛市、旬邑县、子洲县、佳县、柞水县、镇巴县、洛南县等20余市县建立了政产学研合作关系,与步长制药等医药企业开展、多层次的合作。作为技术总依托单位承担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项目,对全省107个县市区的中药资源进行了调查,摸清了中药资源的家底,为我省发展中医药产业提供了决策依据;指导建立了20多个以“秦药”为特色的中药材示范种植基地,对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由学校研发、下属制药厂生产的固肠止泻丸、咽炎清丸、金砂五淋丸、消炎退热合剂、天麻眩晕宁合剂、通脉口服液、益视口服液等系列中成药畅销全国,具有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八、对外交流
学校是我国最早开展对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地区学生进行中医药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有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陕西省人民政府“三秦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和西安市“中亚五国”留学生教育培训计划项目专项奖学金。先后同美国、加拿大、韩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波兰等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的高校建立校际合作交流关系,为世界各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3000多名中医药人才。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地缘和人文优势,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投身“一带一路”中医药传播事业,先后获批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国家丝绸之路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陕西)”“中国——瑞士中医药中心(日内瓦)”,在俄罗斯、瑞士、罗马尼亚、赞比亚成立了中医药医疗中心,设立了丝绸之路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英国工作站,进一步拓宽我校对外交流渠道,提升了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九、校园文化
秉承“精诚仁朴”校训,坚持“文化铸校”战略,积极传承延安精神、弘扬邵小利英烈风范、发挥国医大师楷模作用、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等独具特色、润物无声的文化育人模式。学生团队荣获共青团****“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品牌项目、省级优秀团队、标兵团队称号;荣获共青团****“七彩假期”志愿服务示范团队、“中华文物保护传承”志愿服务项目团队、全国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示范团队;邵小利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荣获“陕西省十佳公益团队”;8支学生宣讲团入选共青团****全国大学生志愿宣讲团;55名大学生志愿者荣获共青团****、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表彰,90名大学生志愿者荣获陕西省志愿者协会表彰;荣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二等奖1项,省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荣获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品牌策划竞赛学生组一等奖1项;荣获“正大杯”大学生就业创业实战营销大赛国赛优胜奖、省赛一等奖1项;荣获第二届“我为陕西品牌代言”市场营销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学校荣获全省红十字系统5.8人道公益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荣获“2023中国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优秀案例”等荣誉。积极发挥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以传承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己任,以创建全国文明校园为抓手,加大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内对外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建成“四微十四端”新媒体矩阵格局,新媒体传播力、影响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中医药院校一名、全省高校前列。学校多次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优秀奖、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