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 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满足更多用人单位及地方政府招才引智需求,更大力度的开拓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促进2025届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中南民族大学拟于9月19日、11月08日举办“中南民族大学2025届毕业生秋季大型供需见面会”系列活动。
我们诚挚邀请各用人单位参与选聘优秀毕业生,欢迎各地区政府组团选聘英才!
一、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
中南民族大学招生就业工作处
二、活动安排
第二场
时间:
2024年11月08日(周五)
09:00-12:00
地点:
中南民族大学体育馆广场
三、参会对象
参会单位:
岗位需求与学校设立专业相匹配,对本校2025届及毕业两年内未就业毕业生有招聘需求的全国各地区人社厅/局、国企单位、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医院、上市公司、科研院所及知名企业等。
叁会学生:
线下招聘会以本校2025届及毕业两年内未就业毕业生为主,其他高校毕业生可根据学校进校要求预约报备后进校参会。
四、提供服务
1.本次招聘会不收取任何费用,为参会企业提供一桌三椅、统一眉头、饮用水2瓶、招聘文具1套等,参会代表限定1-3人;海报/易拉宝等宣传物料请自行携带(如需要会务组代为制作的,由招聘单位提供设计文件,并支付制作费用)。
2.参会单位需求信息将提前在学校就业信息网、微信公众号、学院就业工作联络群、各专业毕业生班级群等多种渠道宣传推广。
3.如用人单位因招聘行程冲突不能参会,会务组可为用人单位设立代招展位并提供代招服务
五、单位报名
线上报名:
用人单位注册并登录平台(http://hbrcsh.bysjy.com.cn/index)后,选择“校园巡回招聘”栏目,点 击栏目框右上角“more”查看更多(或直接输入网站进入http://hbrcsh.bysjy.com.cn/module/jobfairs);搜索选择“中南民族大学”,点 击“报名”并按要求填写单位信息和岗位信息;单位填写完相关信息,审核通过后即报名成功。新注册单位资质审核将在1~2个工作日内完成,招聘会资格审核请留意后续说明。审核结果将通过企业服务平台通知单位联系人或可留意企业服务平台-校园招聘-双选会-我的报名的审核进度。
六、联系方式
叶老师 18060921393
邮箱:3779573136@qq.com
企业微信二维码
七、乘车路线
中南民族大学
1.学校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182号。
2.乘车路线:武汉公交车经过(停靠)民族大道中南民族大学的公交车线路有:538路、572路、583路、586路、590路、732路、733路、739路、810路、811路、901路、902路、907路、915路。温馨提示:靠近学校体育馆站牌为民族大道纺织大学站。
八、招聘会提示
任何招聘单位,以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抵押金、风险金、培训费、报名费等行为,都属违法行为,发现异常可与现场服务台工作人员联系。
九、参会须知
1.企业参会:
①参会单位招聘人员限1-3名工作人员参会;
②参会单位来访人员需按照校方要求,提前报备进校人员及车牌,不接受未预约来访;
③参会单位自带易拉宝/海报、宣传单册;食宿、交通费自理;
④用人单位参会人员应积极配合校方做好招聘现场的安全保障工作,遵守学校校园管理规定,请勿影响教学秩序,服从学校统一安排,杜绝一切存在安全隐患的行为。
2.学生参会:
①提前查阅学校就业网上发布的各单位招聘信息、招聘会举办时间及场地安排,提前规划好时间,准时抵达活动现场且有序入场;
②入场后请留意紧急疏散标识,勿乱扔纸屑、杂物,不要大声喧哗;由于会场人流量大,请保管好自己的手机和随身物品;
③提前准备好多份求职简历,整理好着装仪表参会,建议多咨询,多投递。
展开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坐落于白云黄鹤的故乡——武汉南湖之滨。学校前身为中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2002年3月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始终坚持党的民族工作规律与高等教育规律相结合,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普遍性相结合,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尊重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努力探索办好民族院校的新路子,学校的各项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学校占地1554亩,校舍面积100万余平米,馆藏图书280余万册,拥有全国高校**家民族学博物馆。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鳞次栉比,湖光山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教学、科研和生活的优美环境。
学校现有56个民族的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预科等各类学生26800余人,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湖北、河南、内蒙、新疆、广西、西藏、云南、宁夏、山西、湖南、江西、海南等12个省(区)进入**批招生,新生**志愿录取率超过96%,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近60%。现有教职工19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近1300人。教师中,有正副教授720余人,博士、硕士生导师480余人,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和省部级人才工程人选46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5人、******和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24人、楚天学者22人、二级教授18人、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750余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发展良好的师资队伍正逐步形成。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为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服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开设了10大学科门类的84个本科专业;拥有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湖北省立项建设博士点,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18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79个学术型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9个硕士专业(13个专业领域)学位授权点。授权学科覆盖了除军事学之外的其他全部12个学科门类,包括哲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工学、理学、医学、农学、艺术等。学校现有省部级一级重点学科9个,一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二级重点学科4个,有5个******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品牌专业,4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9个省部级科研机构(实验室、基地、中心),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3.1亿元。
2008年学校成为“推荐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3年至2015年,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605项,其中******项目187项,省部级项目441项,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65项,出版著作275部,在核心期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近2300余篇,获授权专利83项。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素质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校训激励各族学生奋发图强、发展。60余年来,学校已累计培养了12万余名各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他们遍布祖国的四面八方,为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随着教育改革与开放的不断深入,学校加快了对外交流、开放办学的步伐。目前,学校已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法国、巴基斯坦等数十个国家(地区)的50余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2008年学校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联合创办了“孔子学院”。学校定期选派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国外访问、交流、学习,选派教师出国讲学、进修和从事科学研究,也聘请外国专家来校执教和开展合作,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
近年来,学校事业发展提质增速。2001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中获得;2002年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2003年9月,成为国家民委与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建院校;2005年5月学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0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再度荣获;2008年,学校获“国家民委文明单位”称号;2009年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0年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三等奖;2015年,成为国家民委、教育部、湖北省共建院校;2015年,化学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2001年至今连续14年7次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民族工作会议和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四个”战略布局和“五个发展理念”为****,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要求、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为导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大学章程为龙头,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大力实施“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特色荣校”战略,推进依法治校,抓好“十三五”规划落实,扎实推动学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人民更加满意的高水平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