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人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国务院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示精神和决策部根据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对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相关要求,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势,不量充分就业,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将举办“京彩就业”高校联合生物医药专场春季双选会(首医,北医,中医药,协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农大,农学院),欢迎用人单位积极参与、选聘人才。具体工作函告如下:
一、举办时间及地点
“京彩就业'
高校联合生物医药专场春季双选会(首医,北医,中医药,协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农大,农学院)
4月18日 14:00-16:30
时间:2025年4月18日14:00-16:30
规模:80家
地点: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双选会大厅
合作高校: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
二、参与对象
面向2025届毕业生
三、用人单位参会须知
1.报名时间:即日起开始报名,展位有限,用人单位参会需要提前报名订展,额满为止
2.报名方式:用人单位请登录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信息网(www.bibys.net.cn)首页,****右上角"单位登录"进入用户登录及注册页面,选择"企业登录"
3.报名及参加双选会:
实名认证审核通过后,****"职位管理"
完善好职位信息后,****双选会栏目,查看双选会场次,进行报名
报名相关场次后,等待报名的审核结果:
审核通过后请如约参会;
场地双选会期间进校参加场地双选会,遵守学校相关要求,当天可与毕业生面对面沟通交流。用人单位服务热线:010-56809090
四、用人单位入校申请及要求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相应入校材料,遭守会场相关规定。
五、特别提示及注意事项
1.参加场地双选会的用人单位,请自备易拉宝、招聘海报等各类招聘宣传品;为保障参会秩序和会场安全,每单位参会人数不超过2人;参会单位应遭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求职毕业生收取任何费用,不得将应聘简历等文本资料丢弃在会场。
2.取消预约。各单位请慎重填报双选会场次!如参会计划调整,请提前7日以上通知工作人员进行变更。各场次双选会召开前7日内,参会单位均不可取消参会、更改参会场次和申请退款。
3.为保障双选会运行秩序和应聘学生的合法权益,本次活动拒绝传销招聘、虚假招聘、委托招聘参会单位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招聘行为,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求职毕业生收取任何费用,不得以任何非正常渠道和方式与毕业生沟通或干扰其正常学习生活。
4.如参会单位扰乱招聘秩序或违反招聘承诺,主办方将其纳入失信单位黑名单,并取消招聘资格;如参会单位招聘行为涉嫌违法、违规,主办方将依据法律法规追究其责任。
首都医科大学建校于1960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是北京市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共建院校。已故泌尿外科专家、两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教授为首任校长。现任党委书记为呼文亮研究员,校长为我国分子神经生物学家饶毅教授。
学校校本部设有11个学院、1个研究中心,包括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中医药学院、医学人文学院、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学院、燕京医学院,脑重大疾病研究中心。学校现有22所临床医学院(其中20所为附属医院),包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第七临床医学院)、附属复兴医院(第八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第九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第十临床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第十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第十二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医学院)、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口腔医学院)、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卫生学院)、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产医学院)、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药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肿瘤医学院)、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北京康复医学院)、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潞河临床医学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康复医学院)、中日友好医院(中日友好临床医学院),以及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还设有39个临床专科学院、专科学系,40个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788人,其中研究生7358人,本科生7327人,高专高职生513人,留学生590人;成教生1898人。学校和附属医院现有教师7327人,其中有院士8人;教授1247人,副教授1983人;博士生导师1281人,硕士生导师1793人。
学校现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含中医);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学科;4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6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1个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学科群。学校临床医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免疫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社会科学总论、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微生物学、化学、材料科学、环境与生态学12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前1%排名,其中,临床医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学科前1‰,免疫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进入全球前5‰。
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按照二级、三级学科统计,有5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所有医学及医学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设置的长学制专业有临床医学、儿科学和口腔医学;本科专业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口腔医学、儿科学、预防医学、精神医学、药学、临床药学、中医学、中药学、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假肢矫形工程、康复治疗学、康复物理治疗、康复作业治疗、听力与言语康复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法学(卫生法学)、医学实验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卫生信息管理)、眼视光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助产学26个;高职—(专科)教育设有临床医学、护理2个专业。学校培养医学与医学相关学科的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形成了全、多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目前有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6个;7个国家和10个市级特色专业;4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专业、13个国家和11个市级****本科专业建设点;7门国家和18门市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7门国家****本科课程和21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2门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个国家和6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1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素质教育基地。7个国家优秀教学团队、2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团队,11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8个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团队。1名国家教学名师、32名市级教学名师、5名青年教学名师、3名“高创计划”教学名师。学校共获得教育教学成果奖国家特等奖1项、二等奖9项、优秀奖1项,市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25项、二等奖40项、优秀奖1项。学校2014年高水平通过了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2023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获得专家组充分肯定。
学校有5个国家医学中心、6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北京高精尖创新中心;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工信部实验室、1个国家药监局实验室、3个北京实验室、5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0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科技部重点领域优秀创新团队。在拥有一批国家和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同时,学校建有高水平的国家、市级研究和培训机构,如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原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北京市全科医学培训中心、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首都医科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首都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基地等。近5年来,学校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以及北京市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3227项(其中国家科研项目1976项),累计科研经费32.27亿元。获得各类各级奖励15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含合报)、北京市科技奖38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0项、中华医学科技奖30项、吴阶平系列医学药学奖4项、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4项、吴阶平-保罗·杨森奖4项、何梁何利科技奖4项、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3项、华夏医学科技奖49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北京市优秀调查成果奖1项。获得专利授权5511项。
学校建有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中心实验室、信息中心、实验动物部、学报编辑部、校医院等公共服务平台。
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瑞典、挪威、香港、台湾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校和相关单位签订了友好交流合作协议。先后接待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和学生数百人来校进行学术交流访问。学校获批首批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国际人才培养项目院校。留学生涵盖了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及进修生。除交流访问外,学校还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选派师生参加有关学习项目和学术会议。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承“扶伤济世、敬德修业”的校训,遵循医学教育规律,牢记社会责任,把为健康中国健康北京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做贡献为己任,努力办人民满意的医科大学,培养人民满意的健康守护人,做出能更好服务人民对健康美好需求的科研成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体首医人将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求真务实、凝心聚力、积极进取、追求卓越,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的研究型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