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人单位:
广州南方学院(原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是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综合性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作为广东省高等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院校及首批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学校以创新驱动发展,现已获批成为广东省博士工作站设站单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依托单位。2025年我校共有工商管理等42个专业,近5600名毕业生。
为了构建我校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更有效地协助贵单位选拔优秀毕业生及实习生,我校特举办“广州南方学院2025届毕业生夏季招聘会暨在校生实习双选会”,旨在助力企业选拔适配人才,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与职业发展。
诚邀各用人单位参会选聘人才,现将招聘会相关事项告知如下:
一、校园招聘会
(一) 举办时间2025年6月15日(星期日)10:00~15:00
(二) 举办地点广州南方学院校内
(三) 报名时间即日起至2025年6月8日(星期日)17:00止
(四) 现场服务
1.物资:我校为每个招聘单位免费提供一个展位(一桌两椅)、2个企业代表证和一张招聘海报;
2.餐饮:我校免费为每个招聘单位提供矿泉水、午餐盒饭;
3.交通:招聘会当天将免费安排广州(天河区财富广场)往返学校的大巴接送;4.其余食宿差旅由各单位自理。
二、其他形式招聘
(一) 全校性现场宣讲会根据校、企双方协商的日期,用人单位来校进行宣讲,详细介绍贵单位的招聘需求及企业文化,我校将组织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及在校生参加。
(二) 网络发布招聘信息根据用人单位提供的招聘信息,我校通过学校就业网、微信公众号、学生微信群进行发布。针对招聘数量较少的岗位,我校亦可直接推荐面试候选人。
三、交通指引
(一) 集中往返大巴(免费)校园招聘会当天,我校在天河财富广场门口安排专车接送用人单位招聘代表往返会场,如需集中乘坐往返车辆,参会审核通过会有专人一对一联系后续事宜。
(二) 自驾车线路导航至广州南方学院(西北门)
(三) 广州地铁线路乘坐14号线抵达从化客运站/东风站后,建议乘坐互联网约车抵达广州南方学院(西北门)
四、注意事项
(一) 免费参与招聘活动我校所有的校园招聘活动均不会收取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任何费用,全部免费参与。
(二) 招聘会动态活动期间,我办将在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招聘会动态,推送单位最新招聘信息、企业信息查询、就业指导和就业政策宣传等服务。
(三)用人单位不得有以下行为
1.向学生收取费用;
2.扣压学生证件或以抵押名义扣压财物;
3.进行任何形式的商业推广行为。
五、用人单位招聘意向登记
如贵单位有意前来我校选聘优秀毕业生及实习生,可通过以下二维码登记基本信息,审核通过后我校将安排专人与您对接。
如在校园招聘中您有需要咨询的问题,欢迎与我们联系。
地址:广州市从化区温泉大道882号广州南方学院
学校就业网:https://cddc.nfu.edu.cn/
联系人:李老师/黄老师
联系电话:020-61787340、61787840
联系邮箱:zdnfjy@163.com
广州南方学院(原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是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综合性应用型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一直致力于建设国内****的应用型大学,力争成为广东省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旗帜。
目前,学校已获批成为广东省博士工作站设站单位、广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依托单位、广东省高等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院校、广东省首批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
学校概况
基本情况
学校位于素有“北回归线上的明珠”和“广州后花园”之誉的广州市从化区,校园占地面积1092.09亩。校园布局有致、秀丽宁静,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胜境。学校设有11个院系45个本科招生专业,形成了以管理学、文学、工学为主,经济学、医学、艺术学协调发展、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学科体系。现有全日制学生19061人。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学校呈现出千亩校园、万人规模、学科齐全、名师齐聚、人才辈出的发展格局。
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阅览座位近3000席。文献信息资源丰富,可获取利用的中外文数据库近百种。图书馆周开馆时间100余小时,网络服务每日24小时不间断,多方位满足读者需求。
学校贯彻“有利于学生成长、有利于教师发展和有利于学校未来”的原则,以学校章程为核心,构建“董事会授权管理、校长团队主导治校、相关群体分权治理”的管理体制,建立“三驾马车”(校长、书记办公会+学术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决策机制+两大主体(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民主参与机制+社会代表(督导委员会)监督机制的内部治理机制,学校决策科学、民主、;构建“学校宏观统筹、部门主动服务、院系自主治学”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院系人才培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引得来、留得下、用得好”的教师发展机制和“自由选择、严格管理、悉心引导”的学生成长机制,助力教师个性化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
办学定位
学校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构建管理学、经济学、医学、文学、艺术与工学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重点发展与人工智能及大数据交叉的工科、商科和社会短缺的医科(医技类);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公民素养和健全人格且专业基础扎实、创新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通过“强基础、聚特色和显品牌”,努力将学校建成管理体制完善,位居中国应用型大学前列、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办学特色
全人教育,构建“立体化”的培养方案
学校打破知识传承和学生成长“两张皮”的现象,将思政教育、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成长教育有机融合,构建“学科专业知识传授、核心价值观传承、能力素质养成”相融合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个性教育,搭建“自主化”的成长平台
学校实行自由转专业、学分制,允许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个人兴趣和成长需要自主选专业、选课程和选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专业竞赛,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形成了为学生成长提供个性化平台的培养模式。
全员育人,打造“一体化”的育人队伍
学校打破思政教育、通识教育以及学生工作之间的教育界限,成立学生成长教育中心,实施全程导师制,打造教师育人共同体。学校聘请党政军民学各领域有志于从事学生培养工作的具有丰富社会经验者担任首席学生成长导师,选拔优秀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担任学生成长导师,通过首席导师、辅导员、学业专业类导师、思政通识类导师、行业导师和朋辈导师组成导师组,打造育人共同体,助力学生能力素质养成。
协同育人,践行“六共建”的培养机制
学校实现政行企协同育人的专业占90%以上,形成了“政校行企共建学科专业转型发展管理咨询团队、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课程、应用型教材、产学研用平台”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