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人单位:
衷心感谢各用人单位对我校人才培养和就业实习工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为进一步增强学生实践和综合能力,促进我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满足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搭建畅通的供需对接平台,兹定于2025年5月9日(周五)举办“上海大学2025年暑期实习见习暨毕业生就业综合招聘会”,届时将有2026届毕业生(本科生、研究生)现场应聘实习岗位,同时也有部分2025届毕业生应聘就业岗位。在此我们诚邀各用人单位莅临我校选聘优秀学子,我们将竭诚做好服务工作。
感谢您的支持和关心!
招聘会具体相关事宜如下
招聘会时间及地点
招聘会时间:
2025年5月9日(周五)13:30-16:30
招聘会地点:
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上大路99号)
“风雨体育场”( 近上海大学北门)
报到时间:
2025年5月9日(周五)13:00-13:30
招聘会报名流程
报名方式:即日起开始报名。本次招聘会报名一律采用网上报名,不接受邮件或电话等其他方式报名,额满为止。
报名流程:
请登录上海大学就业服务网(https://zbb.shu.edu.cn),进入管理中心→招聘会管理→****申请(如需查看展位分布图,请先****开招聘会标题)→发布职位→选择展位并申请。未在我校就业网注册的用户,请先注册并通过审核后方可在招聘会管理模块中申请本次招聘会。
会务费用:500元/展位。因场地有限,每个单位限申请一个展位,仅限2人/展位。
缴费方式:请审核通过的单位在收到邮件确认后3个工作日内登录上海大学就业网在申请展位页面完成网上缴费,逾期缴费展位不保留。发票内容:*会展服务*招聘会服务费,请在缴费平台仔细核对发票信息,网上缴费完成后可在缴费平台下载电子版增值税普通发票。
会展服务及交通线路
展位规格:提供1.5m×1m标准展位,每展位配1张桌子,3把椅子,门楣标示参会单位名称。招聘宣传品(海报、易拉宝)由参会单位自行准备(海报建议尺寸0.6m×0.9m),不超过2张。
交通线路:地铁7号线上海大学站(2号出口)、公交58、767、185等均可到达。学校校内停车资源有限且需收费,建议从上海大学北门(地铁7号线上海大学站2号出口)步行至招聘会场。
参会须知
1.为保障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方的就业权益,根据相关工作要求,用人单位申请入校开展招聘相关活动需在上海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www.firstjob.shec.edu.cn)完成信息登记。
2.本次招聘会预设展位数量有限,学校将优先安排战略合作伙伴,并根据就业引导方向、学科专业匹配度、行业****性、历年招聘毕业生数量等因素进行审核。
3.参会人员步行入校采用刷身份证进出校园。校内停车资源有限,建议参会单位绿色出行,校内停车费收费标准为4元/小时。自驾者请从上海大学南门(上大路99号)或北门(锦秋路716号)进入校园,沿途请根据指示标识到达招聘会现场。
4. 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请严格遵守学校规定,规范招聘行为,若遇特殊情况取消参会,请提前3个工作日告知学校。
会务联系方式
联系人:胡老师 陈老师
联系电话:021-66137205
联系人:胥老师 张老师
联系电话:021-66133299
注:如贵单位有用人需求但不参加招聘会,请注册上海大学就业服务网,自主发布招聘岗位,谢谢!
上海大学就业服务网:
https://zbb.shu.edu.cn
友情提醒:
1.为确保应聘学生精准投递实习或就业岗位,请各单位申请时准确选择工作性质(全职、实习)。
2.请务必于4月30日前(额满为止)在上海大学就业服务网上完成招聘会申请并选择展位号,学校审核企业相关资质后确定参会资格。
3.自驾者请从上海大学南门(上大路99号)或北门(锦秋路716号)进入校园,沿途请根据指示标识到达招聘会现场。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上海市高水平地方大学建设高校,是国家“双****”建设高校。
建校时期,青云发轫。1922年10月23日成立的上海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主导创办并实际领导的第一所正规大学。孙中山、李大钊、陈独秀、******等悉心关怀,于右任、邓中夏、瞿秋白、蔡和森、任弼时、张太雷、恽代英、邵力子、陈望道、田汉等贤达汇聚上大。学校在中国革命史和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彼时享有“文有上大,武有黄埔”“北有五四时期的北大,南有五卅时期的上大”的盛誉。
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大学践行“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的办学宗旨,成就瞩目,英才济济。杨尚昆、王稼祥、秦邦宪、关向应、李硕勋、王步文、刘华、何秉彝、杨之华、张琴秋、钟复光、丁玲、戴望舒、谭其骧、王一知等都从这里走出,他们中有党和**********,有为国捐躯的烈士,有****的社会活动家,有****的学者、作家、剧作家、诗人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社会科学研究、自然科学普及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奠基时期,育才造士。新中国成立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与上海工业大学先后成立。三校艰苦创业,周仁、严东生、谢希德、李华、张敬人等勇挑重担,为把上海建成“先进的工业和科学技术基地”,服务新中国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了大批“高精尖”人才和工业技术人才。
再造时期,弦歌不辍。1983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复旦大学分校、上海外国语学院分校、华东师范大学仪表电子分校、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分校、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校、上海市美术学校等六所学校合并,复办上海大学,要求继承早期上海大学的光荣传统,孟宪勤、王生洪先后任书记、校长。早期上海大学校友杨尚昆、周建人、俞平伯、阳翰笙、匡亚明、施蛰存等纷纷题词来电,祝贺母校“复校”“重光”。
复兴时期,跨越发展。1994年5月,新的上海大学由上海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于1958年)、上海大学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1959年)合并组建。****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院士担任校长,吴程里任书记。钱伟长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和治校方略开创了学校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的新局面,推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新发展。学校植根上海,发挥综合优势,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迈入研究型大学行列。
赶超时期,争创****。学校以列入上海高水平地方大学建设为契机,践行新时代新发展理念,抢抓机遇、锐意改革,追卓越、创****,努力在世界大学行列中书写鲜明印记,在践行上海城市品格中彰显上大特质。学校入选国家“双****”建设高校,综合实力持续提升,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连续四年位列全球前300,上海高校分类评价连续三年位列上海学术研究型高校第5,全面开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新征程。
上海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学科门类。现设有31个学院。设有100个本科专业,2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博士点,4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未覆盖)、7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3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含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建),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平台“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1个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中国社科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上海研究院、1个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1个外交部与上海大学共建上海合作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1个国家文物局中国海外文物研究中心、1个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大学共建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中国外专局与上海大学共建文化传播创新合作基地等93个省部级及以上基地平台。
学校现有研究生19736人,全日制本科生19315人(预科生65人),成人教育学生18595人。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建立以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为核心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是拥有国家试点学院的17所高校之一,是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首批高校之一,是教育部、中共****宣传部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高校之一。钱伟长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门课程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校拥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首批******现代产业学院1个,首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专业建设点42个,国家****课程19门。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获评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