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人单位:
您好!衷心感谢贵单位一直以来对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的信赖以及对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大力支持!为进一步做好202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搭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平台,定于3月23日举办“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2024届毕业生春季校园双选会”,特邀贵单位领导、代表及校友出席大会,选聘毕业生。现将相关事项函告如下:
一、双选会安排
报名时间:即日起至2024年3月18日(星期一)18:00
举办时间:2024年3月23日(星期六)
9:00-12:00(集中招聘)
14:00-16:00(宣讲或面试)
举办地点: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大会堂
二、参会报名
(一)参会对象
各类有选才用工需求的企事业单位,报名截止时间为3月18日18:00。请在报名截止之前登录遵义医科大学就业信息网(http://zmc.bysjy.com.cn/)注册报名,以便安排展位,逾期可能造成单位****、参会单位及需求等信息不全。
(二)报名方式
登录遵义医科大学就业信息网(http://zmc.bysjy.com.cn/)
****“ 单位登录/注册 ” (无账号的单位先注册, 认证通过后再报名)
****“ 校园招聘 ”
****“ 双选会 ”
****“ 全部场次 ”
搜索“ 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2024届毕业生春季校园双选会 ”
****“ 报名 ”
填写招聘需求、 面试官等信息
提交参会信息, 等待审核
用人单位可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详细报名流程,参会单位报名后,请务必扫描微信二维码,绑定微信,并关注云校招平台公众号。
三、现场签到流程
双选会当天,用人单位参会代表出示进校人员登记表(加盖公章的纸质版或电子版),在现场签到。
四、参会服务
(一)报名成功后,贵单位招聘信息挂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就业信息网进行宣传;
(二)会场每个展位提供桌子 1 张,凳子 2 张,文件袋 1 套, 午餐券 2 张,矿泉水 2 瓶,统一制作含参会单位名称及需求的总览喷绘,单位可自行携带易拉宝等宣传物料到展位。
五、参会须知
(一)用人单位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并填写进校人员登记表(加盖公章的纸质版或电子版),以便于进校时使用,未提供登记表将不能参加招聘活动;9:00-12:00为集中招聘时间。
(二)用人单位按照安排统一从学校前门进出,如自驾车进校请按保安指引有序停车。
(三)用人单位如有面试间、宣讲室预约需求,请在3月19日前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并填写教室借用申请表,并发送至电子邮箱:56980106@qq.com。3月23日14:00-16:00为宣讲或面试时间。如有疑问或困难,请联系招就科0756-7637938。
(四)双选会结束后,请招聘单位将填写的招聘情况统计表交会场服务学生。
(五)为保障双选会运行秩序和毕业生合法权益,拒绝传销招聘、虚假招聘、委托招聘。参会单位严格管理招聘工作人员,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六)如受不可抗力因素影响,双选会安排等事宜发生变化,学校将及时更改招聘会计划并告知单位。
(七)如参会人员有流感或其他不适症状,建议暂不参加校园招聘活动。
(八)用人单位如有特殊情况需取消招聘会,请至少提前 3日与我科联系取消。
(九)为提升双选会质量和水平,将根据单位岗位与毕业生专业需求匹配度,对申请单位进行筛选审核,如未通过报名审核,敬请理解。
六、住宿推荐及驾乘路线
(一)住宿推荐
珠海德泊林国际酒店
地址: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金岛路6号,距离学校约2公里。
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用人单位住宿协议价:豪华大床房(288 元/间)、商务大床房(328 元/间)、商务双床房(328 元/间)
预订电话:0756-7639999
(二)驾、乘车路线
1. 自驾车:直接导航定位到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西门)
(学校地址: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金海岸社区金湾路368号)。
2.公共交通
(1)高铁珠海站,步行至拱北口岸总站乘坐 207 路公交车到遵义医科大学。
(2)香洲汽车总站,乘坐201路公交车到遵义医科大学。
(3)珠海金湾机场:乘坐207 路公交车或出租车到遵义医科大学(距离约11公里)。
七、联系方式
联系人:张老师、曹老师
联系电话:0756-7637938
电子邮箱:56980106@qq.com
地址: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金海岸社区金湾路368号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综合楼二楼3220招生就业科
学校由新蒲校区、大连路校区和珠海校区组成,占地面积2582亩,建筑面积94万平方米。图书资源总量346万余册。有全日制在校生26000余人,下设29个教学院系、5所直属附属医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
建校以来,学校群英荟萃、专家云集,生理学家沈其震院士、解剖学与人类学家吴汝康院士、微生物学家魏曦院士、药理学家张毅教授、生理学家吴襄教授、外科学家陈荣殿教授、生物学家伍律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曾执教讲坛,为学校人才培养和医疗卫生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有教职员工及医护人员120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8人。有国级人才计划入选者3人,中国科协人才托举计划2人,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共62人,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专家4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国优秀教师、模范教师等14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委员6人,省管专家(ⅰ类)7人,省管专家(ⅱ类)37人,二级教授30人,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省部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共26个。
现有本科专业34个,本科教育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文学、法学7个学科门类。有国级****本科专业8个,省级****本科专业18个,****专业占比76.47%。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获7年有效期,是目前我省高校医学专业认证以来的最 好成绩,护理学专业认证获6年有效期,口腔医学专业高质量通过认证,2016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国级****本科课程7门,国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各1门;国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级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项目3项,国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2018年以来获高等教育国级本科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贵州省本科生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2020年开设南山班,全力推进以“临床医学专业南山班综合改革”为****的全类型卓越医学人才培养计划2.0。高质量开展全科医学人才培养,2020年在全国定向医学生培养10周年工作会议上主旨发言(全国仅4所高校),2021年作为全国典型高校在教育部“办实事见实效”新闻发布会上发言,成为贵州的标杆和全国的示范典型。2022年获批国级大创项目97项,占全省立项总数的10.19%;2022年至2023年8月,学校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级一等奖26项,二等奖35项,三等奖70项,优秀奖35项;省部级一等奖145项,二等奖283项,三等奖445项,优秀奖37项,学校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从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恢复高考后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6个,同时拥有全省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二级硕士点,研究生教育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法学4个学科门类。药理学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有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6个,贵州省重点学科10个。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5‰,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大健康医药学科群”入选贵州省国内****建设学科ⅰ类学科群,临床医学和药学是贵州省国内****建设学科。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5个大幅实现增比进位,其中,2个学科排名贵州。2020年学校自然指数综合排名位列中国内地高校***87位。在2020—2022软科中国最 好学科排名中,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均入围前50%。近年来获贵州省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
学校现有国家生物样本库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临床医学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贵州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9个。近五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8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获贵州省2022年度十大科技创新成果“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成果”奖1项;获贵州省科学技术奖39项,其中,省科学技术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2项;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发表高水平论文6114篇。
各附属医院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8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38个,省级重点学科25个;国级培训基地15个,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分中心4个,国家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3个,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3个、国家住培专业基地53个(含国级重点专业基地3个)。省级医疗控制中心11个,省级专科培训基地14个。
学校不断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与国际化教育,与遵义市、珠海市签订合作协议,合作建设大学科技园、贵州医药大健康产业研究院、珠海金湾医药产业研究院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发展;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澳门科技大学等国(境)内外高水平大学开展深度合作,2023年获批港澳台地区本科生招生资格,推进协同育人;与大型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合作,实现校企共赢。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加入中国-东盟高校医学联盟、南亚东南亚医学教育与医疗卫生联盟、中国智慧教育联盟,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成立遵义教育与卫生红色文化交流中心,加入“红医联盟”并成为副理事长单位,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发展。
长期以来,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的能力水平。建校以来共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高素质专业人才,服务于全国各地医疗卫生、教学科研、社会管理等各行各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共派出70余名干部赴正安县担任驻村书记和驻村队员,选派40余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扶贫,为决胜脱贫攻坚战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贡献了遵医力量。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学校积极承担和参与了贵州、湖北和广东等省内外疫情防控工作,多人获国级、省级抗疫先进表彰,为抗疫斗争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