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人单位、亲爱的同学们:
盛夏启幕,机遇来袭!为进一步贯彻党****、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示精神和决策部署,促进我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搭建高效精准的人才供需对接平台,助力用人单位广纳贤才,帮助同学们把握就业和暑期实践机会,中山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特举办“百日冲刺——中山大学2025届暑期就业暨2026届实习线上双选会”,诚挚邀请广大用人单位和同学们踊跃参与!
一、举办单位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
二、活动安排
即日起-8月31日
三、报名方式与流程
(一)用人单位参会指南
用人单位通过中山大学就业信息网https://career.sysu.edu.cn报名。
1.注册:用人单位进入中山大学就业信息网,****右侧【登录】-【单位登录】,在界面右下方****“立即注册”。注册成功后即可正常登录。
2.报名:登录系统后****左侧【招聘会预订】,查找“中山大学2025届暑期就业暨2026届实习线上双选会”,****【预定展位】并发布岗位需求。
3.审核:学工部将在1—2个工作日内对预约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会通过邮件及官网系统发送通知。
4.视频面试:登录单位账号进入单位中心后(单位登录账号后会直接进入单位中心),****【简历管理】,可查看学生简历,对合适学生可发起面试,并设置面试时间。到面试的日期,****【面试管理】-【洽谈面试大厅】,进入后即可对学生发起面试视频,视频结束后可对学生进行面试标记(合适、不合适、待定)。
(二)学生参会指南
1.登录后台:在校学生打开中山大学就业信息网,****右侧【学生登录】,输入netid进行登录,****就业信息网的主页,在【近期招聘会】中查找“中山大学2025届暑期就业暨2026届实习线上双选会”。
2.投递简历:****【进入会场】,查看岗位并投递简历。
3.参加线上面试:学生在就业网个人中心,****【面试管理】查看是否有收到单位的面试邀请,如收到,按照面试时间,****右上方【洽谈面试大厅】进入等待单位的视频面试。
四、注意事项
1.本场线上双选会对用人单位和学生均不收取报名费。
2.所有参会单位必须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确保招聘流程合法合规,严禁以任何名义向求职毕业生收取费用。
3.请各用人单位确保所提供的资质资料及招聘简章内容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坚决抵制并杜绝任何形式的欺诈行为和虚假信息传播。一经发现有违法违规现象,经举报查实后,将立即取消其参会资格。
4.应聘学生的个人信息包括简历及联系方式等,仅限本次双选会活动使用,严禁向任何外部方泄露。
五、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020-84111150
邮箱:job@mail.sysu.edu.cn
展开中山大学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亲手创办,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共同创建的大学,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优良革命传统、鲜亮红色基因和卓越品格追求。中山大学起初校名为国立广东大学。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通过部省共建,在国家、地方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中山大学成为一所国内****、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形成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特质。
在近百年的办学历史中,中山大学汇聚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名家大师,学术文脉积淀深厚。邓植仪、丁颖、冯友兰、郭沫若、鲁迅、傅斯年、顾颉刚、商承祚、何思敬、赵元任、周谷城、梁伯强、蒲蛰龙、王亚南、刘节、岑仲勉、王起、柯麟、陈寅恪、姜立夫、杨荣国、梁方仲、容庚、高兆兰、谢志光、陈耀真、陈心陶、林树模、秦光煜、钟世藩、周寿恺、董每戡、戴镏龄、高由禧等=学者先后在本校任教。近年来,中山大学吸引集聚了一大批海内外优秀的学术英才,奋斗在教学和科研一线,致力于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9月,珠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正式签署合作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协议书;2000年1月,教育部批复同意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2015年9月,深圳市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签署合作举办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备忘录;同年12月,获教育部批复同意建设深圳校区。至此,中山大学形成了三校区五校园统筹发展的办学格局,在广州、珠海、深圳扎根办学,各校区统筹规划、错位发展,三校区五校园共同支撑中山大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近年来,中山大学在加强文理医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努力补齐工科短板,填补了农学、艺术学****,学科门类更加齐全,形成了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的学科格局。广州校区重点提升文、理、医传统优势学科,珠海校区重点发展深海、深空、深地、深蓝学科群,深圳校区着力发展新医科、新工科、新农科,学校综合性办学优势和特色愈发凸显,学科实力居于国内高校前列。
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四个面向”,积极倡导“出思想、出理论、出学派”;学科与科研规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机遇,进一步推进有组织科研,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激发人文社科发展新动能,为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贡献中大力量。
中山大学医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实力,我国最 早的西医教育诞生于此。目前,中山大学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医学科研创新日新月异,拥有10家直属附属医院,构建了门类齐全、实力雄厚、技术****、设备先进、优势互补、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意识的医疗救治服务网络体系,医教研综合实力、医疗服务能力与规模居于行列。
5a6a94aee36ce6460eed4_e9652d77_1804e.jpg?e=.jpg"alt=""vsbvurl"vurl="/_vsl/39273313c8c<fontcolor=red>5a</font>6a94aee36ce6460eed4/e9652d77/1804e?e=.jpg"vheight=""vwidth=""orisrc="/__local/3/92/73/313c8c<fontcolor=red>5a</font>6a94aee36ce6460eed4_e9652d77_1804e.jpg"/>
中山大学现有国家科研创新平台36个、省部级平台241个,学校着力推进理、工、医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天琴中心、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科考船、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精准医学科学中心、中大谱仪、绿色化学与分子工程研究院等重大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支撑未来发展的创新体系正在形成。
中山大学现有70个院系,本科专业办学权136个,研究生教育已涵盖除军事学外的所有学科门类。中山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深入推动教学改革,落实“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培养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塑造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发展、****未来的高水平人才。
学校大力推进学部制改革,组建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理学部、工学部、信息学部、医学部等7个学部,构建“学校—学部—院系”三级学术治理体系,统筹相同和相近学科的学术标准与学术评价,加强跨学院(系)的合作协同,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
中山大学进入发展新时期,即将开启新的百年征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大人奋勇前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山大学确立了事业发展“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即“从二〇二一年到二〇三五年,在稳居国内****大学群体前列的基础上,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水平的中国特色、世界****大学;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显著中大风格、****未来发展的世界强校,推动办学水平进入世界****大学前列”,坚定地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心同向同步同行,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大学,立志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中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