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人单位:
衷心感谢贵单位多年来对我校就业工作的关心支持!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地处楚文化的发祥地、三国文化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荆州市。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鲜明,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11个教学单位共设本科专业40个、专科专业16个。我校2025届毕业生共3239人。其中本科2404人,专科835人。2026届毕业生共2797人,本科2611人,专科186人。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决策部署,全面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5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的通知》(教就业厅函〔2025〕4号)、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开展2025年“才聚荆楚·共建支点·百县进百校联万企”就业促进专项行动的通知》 工作要求,共同搭建2025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平台, 推动2026届毕业生实习促就业的工作目标,建立学校和用人单位的长效合作机制。
经学校研究决定,拟定于2025年5月25日上午举办2025年“才聚荆楚·共建支点·百县进百校联万企”2025届毕业生就业暨2026届毕业生实习双选会。本次双选会面向全校及校外学子开放,旨在为贵单位与毕业生搭建一个高效互动平台,诚挚邀请用人单位到场招才引智,选聘优秀毕业生、实习生。现将具体事项敬告如下:
一、招聘会安排及地点
时间:2025年5月25日(星期日)9:00—11:30
地点: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新校区)教学楼一楼大厅
(湖北省荆州市学苑路33号)
二、参会对象
对2025届本、专科毕业生有就业岗位招聘需求,2026届毕业生有实习岗位招聘需求的全国各地区企、事业单位,欢迎各地人社局、教育局组织所在地企业、学校以团队报名方式参加。
三、报名指引
1.报名方式:参会单位通过网上报名参会,请进入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就业信息网(https://cjdxwlxy.91wllm.cn/),通过“单位登录”栏登录(****登录需完成注册,注册审核通过后即可报名),****进入“招聘会展位预订”,选择您要参加的招聘会进行申请,并按照对话框内提示文字填写参会信息进行报名。
2.截止时间:即日起至5月16日下午5点,展位有限,报满即止;
3.学校审核:我校将根据用人单位提供的招聘岗位与我校毕业生专业进行匹配,确定是否接收贵单位的参会申请,参会单位可随时登陆我校就业信息网查看申请结果。
4.确认与通知:报名审核通过后,请及时完成确认流程。您的展位号将在会议前夕通过手机短信通知报名联系人。
四、2025、2026届毕业生生源信息
五、会务服务
1.展位安排:本着服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原则,不向用人单位收取任何费用,为单位提供标准展位1个(1桌2椅、饮用水、资料袋等)。请各单位报名成功后参照模板填写提交《展位信息收集表》至邮箱wlxyjyzx@163.com;
2.宣传服务:参会单位的招聘信息将通过学生就业创业信息网发布,并利用微信公众号、学生群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提高影响力。
3.宣讲服务:用人单位可登陆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就业信息网https://cjdxwlxy.91wllm.cn/,进入企业账号后台,****“宣讲会申请”栏目,新增宣讲会并选择“线下宣讲”,即可预约线下企业宣讲活动,我校将为用人单位提供多媒体宣讲室一间(配备有电脑、网络、音响、投影仪等设备),用人单位可单独进行招聘宣讲,宣讲会结束后可直接开展笔试、面试;
4.餐饮服务:双选会当天免费提供饮用水和工作午餐。
六、温馨提示
1.住宿安排:本次会议不统一安排住宿,请自行预定附近的酒店,费用自理。
2.交通指南:沙市机场距离我校约25公里,荆州高铁站距离我校约5公里,来访车辆、行人一律从北大门进出。
(1)公共交通:25路公交车可直达;
(2)出租车/网约车: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新校区)北大门下车即可。
(3)自驾车辆:导航至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新校区)北门,入校后按照现场指示有序停放车辆。
七、注意事项
1.提交参会公函入校:参会单位请携带《校园招聘联系函》,模板在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就业信息网“常用下载”栏下载。会议当天凭盖章公函进入校园;
2.特殊情况报备:通过学校审核报名成功的用人单位,若因特殊原因需取消预订,请于5月18日前电话告知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学生就业指导处,并提交《xx公司(单位)关于取消参会的说明》(加盖公章的扫描件)至办公邮箱:wlxyjyzx@163.com;
如临时取消展位且未及时告知学校的,将影响用人单位今后进校招聘活动;
3.网上签约:学校已开放网上电子签约系统,用人单位及毕业生可通过湖北高校就业网络联盟签约上报系统完成电子协议书签约流程。一旦电子签约完成立即生效,签约完成后可打印纸质协议书备档留存(含水印)。
八、联系方式
办公电话:0716-8068592
办公邮箱:wlxyjyzx@163.com
联系人(微信同号):门老师(18827510597)、许老师(15826644267)
招聘会校企交流qq群:299094762(入群时请注明贵单位名称)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确认,由长江大学于2004年创办的本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目前由长江大学和荆州城发教育发展有限公司举办。
一、校园概况
学校地处楚文化的发祥地、三国文化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荆州市。新校园位于荆州大学城,依江而建,环境优美,教学科研服务基础设施完善,于2023年4月投入使用。学校校园占地面积904亩,校舍建筑面积35.3万平方米。现有各类实验室109个,校内外实习基地508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100万余元。图书馆纸质藏书80.1万册,全文电子期刊2.2万种(含共享),全文电子图书151万册(含共享),各类中外文数据库68个(含共享)。体育设施齐全,建有标准化田径场、各种球类运动场和健身房、舞蹈室、体操室、武术室等活动场馆。
二、学科专业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鲜明,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经济与法学系、教育与心理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数学与医护系、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系和高职部等11个教学单位,40个本科专业、16个专科专业。商务英语、英语、市场营销等3个专业被列为湖北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市场营销、园林、英语等4个专业被列为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园林等3个专业入选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
三、教育教学
学校秉承“立足荆州,面向湖北,辐射全国”的办学服务定位,以培养“两用三适应”人才(即培养适应社会、适应竞争、适应发展的实用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10年通过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合格评估。平面构成、大学英语a、英语语音、会计学原理、跨境电子商务、社会实践、英语写作、广播节目编辑与制作、语文学科教学论等9门课程被列为省级****本科课程。获评1个湖北省省级教学团队、2个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项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学校将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及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学校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优秀学子奖学金及勤工助学金等多项奖助学金,激励学子勤奋好学。
四、师资队伍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优质师资队伍和教育管理团队,现有专任教师634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为43.30%;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为66.79%。
五、科学研究
近五年来,学校教师共主持承担各级各类科(教)研项目162项,其中,厅局级以上项目108项,校级项目52项。发表学术论文462篇,其中核心及以上论文10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14项。主编、参编著作及教材76部。
六、人才培养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9715人。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着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荣获教育部首届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特等奖、新华网“魅力高校”荣誉称号。学校涌现出全国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10·24”长江救人大学生英雄群体;“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杨晋霞、田蕊、李文杰、喻洁颖等优秀学子;受到******总书记亲切会见,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获得者刘萍,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王文浩等优秀校友。
近五年,学生学科竞赛成绩斐然,千余人次在国家及省部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学生考研录取率逐年上升,园林专业的20名学生参加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考,16名被录取,录取率高达80%;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年均约40%,超全国每年约14%左右的法考通过率;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七、开放办学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大力推进国际化教育和校企合作教育。与英国思克莱德大学、韩国全南国立大学、加图立关东大学、淑明女子大学、格拉斯哥加多尼亚大学等高校开展“2+2”“3+1”“4+1”“3+1+1”等双学位、本硕连读国际教育;共享长江大学与美国、日本、爱尔兰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合作高校资源,参加“交换生”“双学士学位”“申请就读硕士学位”“暑假带薪实践”等学习、深造和实践。同时,与中软国际有限公司、上海宝冶钢结构建筑有限公司等各类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
学校正以创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知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为目标,秉持“博文明理、日新笃行”的校训,凝心聚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