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人单位:
您好!衷心感谢贵单位长期以来对我校毕业生的厚爱以及就业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为贯彻落实党****、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搭建更好的校企交流平台。我校定于2025年11月2日在“河南中医药大学2025年产教研医融合大会”期间,举办“豫荐未来 青春启航”2026届毕业生秋季双选会。现诚挚邀请社会各界用人单位来校选聘毕业生,我们将竭诚做好招聘服务工作。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
二、双选会概况
1、报名时间:即日起至10月30日18:00
2、活动时间:11月2日(星期日)8:30-15:00。
3、举办地点:河南中医药大学龙子湖校区(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金水东路156号)
三、参会对象
河南中医药大学2026届毕业生、往届未就业毕业生。
四、生源信息
2026届我校共有硕博士、本专科毕业生预计631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03人,硕士研究生1244人,本专科生4969人。扫描二维码可查看我校2026届毕业生生源介绍。
五、企业报名流程:
1、注册账号(此前已注册请直接跳转至下一步)
登录河南中医药大学就业创业服务网(https://job.hactcm.edu.cn/),****“用人单位|登录”进行注册,根据系统提示如实填写单位的基本信息和招聘负责人信息,并按照要求上传注册材料。注册材料包括:招聘负责人手持身份证的清晰照片(请勿遮挡)、营业执照原件或加盖公章的扫描件,民办学校类和教育培训机构还须同时上传办学许可证。我校工作人员将在三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即为注册成功(注:注册成功只代表资质审核成功,不代表双选会报名成功)。
2、发布招聘信息
使用注册的账号登录企业后台,****“招聘管理—职位管理—发布职位”,据实、完整、准确填写在招职位信息,完善岗位职责和相关要求,之前已发布职位的应核实更新。
3、双选会报名
登录企业后台,在校园招聘栏****“双选会”,选择河南中医药大学“豫荐未来 青春启航”2026届毕业生秋季双选会”进行报名,并提交加盖公章的招聘委托书(附件1)。学校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对用人单位参会申请进行审核,请各用人单位及时查看审核结果。
4、审核结果查询
登录企业后台,****左侧“招聘管理”中的“我的双选会”,找到“河南中医药大学“豫荐未来 青春启航”2026届毕业生就业秋季双选会”,可查看“审核状态”是否通过。
六、注意事项
1、账号注册与参会申请属于两个不同的步骤。新注册的用人单位请务必在通过资质审核后,再次登录系统申请参加本次双选会。
2、学校将会安排专人分时段进行集中审核。审核结果可登录河南中医药大学就业创业服务网(https://job.hactcm.edu.cn/)-【用人单位登录】-【我的双选会】查看。
3、如贵单位报名后因故不能参加,请务必提前3个工作日致电取消。
七、参会须知
1、本次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我校为参会单位提供1个标准展位,1张洽谈桌,2把椅子,展眉(单位名称)由大会统一制作,用人单位可自备易拉宝、宣传海报等招聘材料。大会当天午餐由学校提供(每个用人单位2份),其他食宿自行安排。
2、活动报到:11月2日07:00-08:30,至河南中医药大学龙子湖校区报到,报到时请携带加盖用人单位公章的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和招聘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各一份。
3、学校提供宣讲室及面试地点。用人单位可根据现场招聘情况,如需开展专场宣讲、面试、笔试等招聘环节,请现场联系服务台工作人员,现场受理申请并进行妥善安排。
4、进校招聘期间,请用人单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宣讲内容不得违背国家法律法规或社会公序良俗,不得设置有违就业公平的招聘条件或进行虚假招聘宣传。一经发现,学校有权立即终止招聘活动,并将企业列入我校招聘企业黑名单,同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5、请参会单位工作人员、参会毕业生保管好所携带的物品,如有丢失请与现场保卫人员联系。同时注意会场卫生工作,离会后保持会场整洁。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老师 孙老师
联系电话:0371-86667288
电子邮箱:hucmjyzx@163.com
办公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金水东路156号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民族始祖、人文初祖黄帝的故里,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自古以来,中原医林兴盛,名医大家辈出,中药资源丰富,群众基础深厚,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河南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全国建校较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前身是1955年在开封创办的河南省中医进修学校。学校位于省会郑州,现有4个校区,分别为龙子湖校区、东明路校区、人民路校区、东风路校区,占地面积1594.94亩。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高校、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培养高校、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是河南省中医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医疗及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龙头和中心。2016年3月1日,教育部正式发文,将我校更名为河南中医药大学。
50多年来,学校已由单一的中医药学科发展为医、理、管、工、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涵盖本科、研究生(博士、硕士)、留学生、继续教育等多个培养类别的综合性中医药大学。现设有基础医学院、药学院、**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骨伤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护理学院、康复医学院、人文学院、外语学院、信息技术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体育教研部、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等18个院(部、中心)。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海外招生,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7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400余人,留学生50人。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兴校”战略,打造了一支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现有教职工1442人,专任教师989人。硕士生导师44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6人。有首届国医大师1人,双聘院士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2人,河南省政府首批特殊津贴专家4人,享受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57人,全国中医临床人才21人,河南省特聘教授6人,省教学名师6人,省专家30人,河南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20人,省名中医3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21人,厅级学术技术带头人67人,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养对象15人,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对象8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获得者104人。先后有20多人次获全国“模范教师”、“教师”、“师德建设先进个人”等殊荣;140余人次被评为省“教师”、“师德建设先进个人”、“劳动模范”和“教育教学先进工作者”。
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升教学水平。现设有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康复治疗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应用心理学、中药学、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药物制剂、中药制药、制药工程、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文化产业管理、英语、汉语国际教育、软件工程等24个本科专业和1个应用心理学第二学位专业。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24个;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1个,河南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8个、二级学科2个。有4个***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7个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7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8个省级高等学校教学团队、7个省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8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等。
高度重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56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含3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2003年被教育部批准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医学、中药学两个一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权;2014年9月,首届博士研究生顺利招生。
学校下设3所集教学、医疗、科研为一体的直属附属医院,中医医疗、教学、科研队伍实力雄厚,具有完善的教学辅助体系。已为全省乃至全国培训各类人员1.66余万人次,促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升;有***重点专科(专病)35个、省级重点专科23个。学校有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洛阳正骨医院、郑州市中医院、安阳市中医院、开封市中医院、濮阳市中医院、郑州市大肠肛门病医院、洛阳市**中医院)和127个临床教学基地。图书馆各类图书147万册,中外文期刊1704种,馆藏的中医线装古籍文献尤为丰富,收藏量居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
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学校现有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大型研究平台,拥有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个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河南省重点实验室,3个河南省工程技术中心,1个河南省工程实验室,3个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3个郑州市重点实验室。学校建设有6大公共科研平台,64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和13个校级研究室。学校有分析测试中心、药效毒理实验中心、中医药分子生物实验中心、病理实验中心、动物实验中心、医学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等6大公共科研平台及中医内科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加强了对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中医方药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以及河南地道药材标准化、现代化研究,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近5年来,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1942项,其中“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等***项目109项,省部级项目311项,厅局级项目1522项,累计承担科研项目计划经费15341.06万元。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研奖励86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97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60项;发表学术论文10602篇,被sci、ei、istp等收录334篇;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教材(主编)共528部。
学校主办有《中医学报》和《河南中医》两种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均为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教育部中国高校期刊、中国高校特色期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期刊,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收录期刊。《中医学报》还跻身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行列,连续四届被评为河南省自然科学类一级期刊、河南省高等学校学报、教育部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团队,并且成为美国化学文摘收录期刊、波兰《哥白尼索引》来源期刊。
学校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逾30年。目前与世界近50所大学、科研与医疗机构、企业等广泛开展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服务、产品研发等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通过项目带动促进中医药文化与技术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并重,形成了显著的特色和优势。
大力开展校地、校企合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卢氏、济源、西峡等地建有14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承担全省30多个、70余万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的技术指导任务,带动了近30万药农致富。与宛西制药、羚锐制药、辅仁药业、太龙药业、柘城县人民医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合作,增强了办学活力;与济源市、新乡市、信阳市新县、焦作市、灵宝市、南阳市人民政府等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医院建设与医疗服务、中医药资源开发、中医药产业等方面开展合作,成效显著。
学校秉承“厚德博学,承古拓新”校训,凸显“立德铸魂,德术兼备”育人理念,为社会培养各类中医药人才8万余名。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名医大家、企业家、管理专家等。涌现出了以首届“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王一硕和“全国三好学生标兵”、“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白云苹等为代表的感动中原、唱响全国的大学生先进群体,展示了我校良好的育人成果,在河南省高校德育评估中获“”等次。
学校积极发挥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以传承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己任,以打造中原中医药文化品牌为目标,加大特色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拥有河南中医药博物馆、河南中药植物园、人体科学馆、中医源文化展厅、医德馆以及中原文化、中医药文化、药企文化展厅,在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的同时,面向社会开放,积极向各界宣传、展示中医药文化。近年来接待省内外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中小学生等中医药爱好者4万余人。2015年6月,学校被命名为**批“河南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同年9月获批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成为全国**家以高校名义获此殊荣的单位。
提升综合办学实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省、市等新闻媒体对我校整体发展、教学改革、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成效和师生先进事迹等进行了广泛报道。学校先后获“全国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医学教育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行风建设先进单位”、“中原**魅力大学”等诸多殊荣,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高校德育评估中均获。
目前,在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全体师生员工同心协力,不断进取,正以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扎实推进学校发展规划,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