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人单位:
您们好!
为协助用人单位开展高效的人才宣传与招聘工作,搭建优质校企对接平台,切实推进我院2025届毕业生就业及2022级(2026届)学生实习实践安排,生命科学学院拟于2025年5月9日(星期五)上午举办2025年实习就业双选会。我们期待与贵单位携手合作,共促青年学子高质量就业,共谋校企协同发展新篇章。
01、举办时间地点
双选会时间:2025年5月9日9:00-12:00
双选会地点:珠海科技学院敏学楼(实验楼)
02、生命科学学院发展概况
学院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现有教职工114人,其中专任教师97人,在教师队伍中,有教授27人、副教授25人,具有博士学位65人,留学归国博士6人。有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36人。学院共培养本科生6385人,考取硕士研究生831人。
学院设有制药工程、药物制剂、药物分析、中药学、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营养与健康、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材料科学与工程10个本科专业,其中制药工程专业被认定为**********本科专业建设点、广东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东省民办高校重点建设专业,应用化学专业被认定为广东省****本科专业建设点,《无机化学》被认定为**********本科课程,中药学专业为广东省特色专业等专业建设成绩。
拥有广东省生物工程特色重点学科,珠海市应用化学优势学科,重点建设生物与医药、材料与化工两个硕士点,自2014年以来,与吉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生物工程/生物与医药/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共127人,已毕业研究生87人,现有在读研究生40人。
学院拥有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药食同源与健康研究分中心、国家化学工程与材料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广东省普通高校天然产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绿色聚氨酯胶粘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和珠海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珠海市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珠海市新型给药系统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研究和服务平台。
多年来,学院教师主持承担科研项目33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合作项目1项、国家工信部项目2项、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子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等******、省部级科研项目78项,横向项目154项,科研经费达6241万元。发表论文665篇,其中sci/ei收录436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7件、申请国家专利124件。获省部级科研奖励4项,实现专利技术成果转化7项。
03、生命科学学院专业介绍
制药工程专业:
本专业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以及社会需求,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能突出体现专业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并富有良知和责任感,具备制药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基础,掌握化学、生物学、药学、制药工程与技术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具有从事药品、药用辅料、医药中间体及其相关产品的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产品生产质量管理等方面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努力打造适应国际工程认证的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核心课程有: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制药工程导论、工程制图与autocad、生物化学、药物化学、工业药剂学、药物分析、化工原理、制药工艺学、制药分离工程、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制药过程安全与环保、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创新创业导论等课程。
药物制剂专业:
药物制剂专业培养具备药学、药剂学和药物制剂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在药物制剂和与制剂技术相关联的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该设置于2007年,本专业累计毕业生数1136人,现有在校生数502人,根据珠海科技学院总体规划和相关行业对药物制剂人才的需求特点,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除了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更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该专业拥有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相对合理、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研究团队学术队伍。
本专业核心课程有: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等课程。
中药学专业:
中药学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传承传统中药学理论与技术、开展科学研究、创新创业意识和社会服务能力,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和科学研究领域从事并胜任中药鉴定、质量评价、制剂制备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从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中药专业人才。本专业自2017年入选珠海科技学院(原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特色专业”。
本专业核心课程有:中医学基础、临床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分析学、药事管理与法规等课程。
药物分析专业:
药物分析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药物分析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与操作能力,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掌握药物分析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能够在药品研发、药品生产、临床使用、科学研究、经营管理和监督管理等领域从事药品质量研究、药品分析检验、临床药物监测和药品质量监管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药物分析专业坚持以“教学”为本,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与特色培育,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规范管理,确保高质量教学运行。
本专业核心课程有:药物分析、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色谱分析、药物光谱分析、体内药物分析、中药分析、生物药物分析、分析化学、药事管理与法规、创新创业导论等课程。
04、2025、2026届各专业毕业生一览表
05、企业参会报名方式及工作进程安排
1.计划报名参加双选会的用人单位请于4月28日下午两点前扫描下图二维码加入双选会联系群。
2.请各用人单位扫描以下二维码填写参会报名表,并于5月4日前填写完毕。
3.4月22日—5月7日
在此期间学院将广泛宣传参加实习就业双选会的企业信息,提前组织学生投递简历。
5月8日
企业可以结合学生投递简历情况一对一提前预约具体面试时间。
5月9日
上午9点—12点,学院将举行实习就业双选会,为参会企业提供独立的宣传及面试场所。
4.5月9日之后,企业结合学生面试结果确定招聘结果,并反馈给学院以及学生本人。
5.注意事项:
1.有意向报名的用人单位请及时扫码报名,截止日期为2025年5月4日。
2.学院为参会企业提供一张桌子以及两张椅子,方便参会使用。
3.在双选会期间,参会单位可使用宣传手册、易拉宝、海报等各类宣传资料。烦请参会企业提前安排人员到场签到,并进行展位布置,以便顺利开展招聘等相关活动。
其他具体事宜我院将根据企业报名情况在双选会联系群中公布,衷心感谢各用人单位一直以来对我院实习就业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全力配合!如有问题,请与我院就业联络员联系。
联系人:陈老师
联系电话:13631274431
联系人:孟老师
联系电话:18529612830
珠海科技学院(原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成立于2004年5月18日,2011年获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先后与吉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吉林化工学院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合作,2021年获批广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建校20年来,学校共为社会输送10万余名本科生、186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已发展成为全国有影响力、办学特色鲜明的民办本科高校,荣获“广东省文明校园”“广东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被认定为首批国家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中国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获批全国首批老年大学建设试点单位、国家老年大学共建单位,获工信部首批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立项。转设后,学校以优异成绩居于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民办高校排行榜第二,连续四年名列广东省一名,连续三年在广东省民办高校年度检查中获评“优秀”。
学校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学校党委获评“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学校实施基层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获评“广东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现有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全省标杆院系2个、样板支部4个、全省“三型”党支部2个、全省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室2个。“面对面——助你实现成才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荣获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领导和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专家来校调研期间,对学校把党建工作放在最 核心位置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和赞扬。
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科专业群对接产业群”,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珠海市的独特区位优势,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利用高校科研平台的资源优势,通过广聚资源以多种形式深化产学研合作。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学校主动融入“健康中国”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两大国家战略,投入3000万元建设大健康产业学院、大健康产业研发中心,2023年3月获首批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立项,建设方向为“生物医药与高性能医疗器械”。同时,学校主动布局老龄事业及老年大学建设,2023年6月揭牌成立珠海科技学院老年大学,2023年7月获批成为全国首批老年大学建设试点单位、国家老年大学共建单位,2023年9月获增补为高校第三年龄大学联盟常务理事单位,目前老年大学已进入办学场地室内装修阶段。
学校围绕珠海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服务国家战略,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现设17个二级学院、69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教育学9大学科门类,拥有省级重点学科3个、市级优势学科3个,拥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教育质量认证项目2个、国家****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特色专业12个。目前正打造大健康与老年康养、工业软件与集成电路2个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
学校突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艾瑞深校友会网2020年中国大学教学质量排名中位居同类院校首位,目前拥有国流课程2门、全国高校就业创业金课1门、省级****课程24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先后获得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共2项。重视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竞赛分析报告(2012—2019)》中位列全国同类院校十强,近两年学校教师在省级及以上教学竞赛获得各类奖项39项。2022年,学校获批设立广东省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为获批立项的6所高校中一所民办高校。
学校坚持立足地方,对接产业需求,积极搭建高层次科研平台,建设有各级各类研究机构74个,其中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个、省部级研究机构10个、市级研究机构15个。近五年,学校科研经费投入总额达2.4亿元;共获批国家项目1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合作单位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社科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课题(a类)1项,省部级项目132项,市厅级项目155项,均居广东省同类院校前列。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5项、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引进机制和培养环境,组建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研发能力较强、德才兼备、勤奋敬业的教师队伍,其中二级教授23名、博士生导师70名,省级教学名师15名。学校不断加强名师建设,现有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6名、广东省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1名、广东省三八红旗手1名、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名、广东省民办教育优秀校长1名、广东省民办教育优秀教师2名、广东省民办教育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30名教师获得广东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资助,2名教师入选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2021年,学校获批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在人才队伍等建设方面取得标志性突破。
学校立足国际资源,打造国际化优质交流平台,目前已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20个国家和中国港澳台地区的100多所高校建立交流关系并开展实质性合作;大力培养国际化人才,鼓励学生赴国(境)外学习深造,截至目前已选派3100多人次学生赴国(境)外留学、交流,已选派240多批次、500余人次教师赴国(境)外交流研修;大力培育特色项目,积极创新中外人才联合培养模式,与多所世界知名高校对接,在金融学、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英语等5个专业组建“2+2”中外学分互认项目专班。
学校注重塑造学术品牌,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自2006年起开始举办“科技大师系列讲座”,定期邀请院士来校讲学,迄今已有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第三世界科学院和国际宇航科学院的99位院士光临,并主讲了147场讲座。学校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科技类、文化艺术类、创新创业类等赛事,近6年来,获各级各类课外竞赛省级及以上奖励2850项,自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举办以来,获国家银奖2项、铜奖14项,省赛金奖7项、银奖21项、铜奖40项,连续9年获广东省优秀组织奖。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5—2019年全国民办及独立学院学科竞赛排行榜》中位居广东省同类院校前列。
学校教学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共有教学楼6栋,实验楼2栋,宿舍楼42栋,教师公寓12栋,两大食堂共8个饭厅(含教工餐厅),拥有亚洲单体面积高大的图书馆之一,建筑面积50000多平方米,现有馆藏图书326万余册(含电子图书)。学校国学园区于2023年投入使用,项目规划用地9.6万平方米,目前已投入4.5亿元,学术交流中心、教学楼、国医馆、禅茶室等作为学校教学和实习实训场所,为本科教学工作服务,未来学校将把国学院打造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大健康教学实习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医传承基地,为老年大学建设提供优质资源,同时也将进一步满足学校教学、住宿、办公及交流接待需求,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文化品味。
学校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坐落于经济特区之一的广东省珠海市。校园由闻名世界的设计悉尼奥运会场馆的澳大利亚ptw公司按照澳洲滨海建筑风格整体规划设计,环境优雅、椰风海韵、空气清新、风光绮丽,是莘莘学子读书学习的理想园地,被誉为国内最 美的大学校园之一。
学校以建设****创新性、应用型大学为目标,立足湾区,服务广东,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本科教育为根本,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思想道德品质良好、专业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