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重庆大学创办于1929年,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 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2022年入选第二轮“双一 流”建设高校。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理、工、经、管、法、文、史、哲、医、教育、艺术、交叉学科12个学科门类。设7个学部35个学院,以及8所附属医院。在校学生50000余人,其中研究生24000余人,本科生26000余人。校园占地面积5300余亩,有a校区、b校区、c校区、虎溪校区和两江校区。。我校2025届博士毕业生700余人,硕士毕业生5000余人,本科毕业生6300余人。
01 招聘会安排
参会人员:重庆大学2025届毕业生
活动形式:线下校园招聘会
活动时间:2024年10月12日14:30-17:30(星期六)
报名时间:即日起至10月10日17:00
活动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重庆大学a校区主教学楼一楼招聘大厅
02 报名方式与审核
(一)报名链接:
https://hr.bysjy.com.cn
(二)用人单位注册并登录平台后→后台点 击“招聘面试”→点 击“校园招聘”→点 击“线下双选会”→搜索“重庆大学”→选择具体场次点 击“报名”→填写职位等信息→提交等待审核。
(三)新注册单位资质审核将在2-3个工作日内完成,招聘会参会资格审核请留意后续审核通知。审核结果将通过“企业服务平台”通知报名人或可留意报名后台“我的报名”的审核进度;
(四)展位号安排:线下活动举办前3天,单位可登录报名后台“双选会”-“我的报名”查看该场招聘会展位号。
03 注意事项
1.活动结束后,请各用人单位携带好学生简历离场。
2.发票是活动结束后,登录平台自助申请,3-5个工作日内可从后台进行下载。
3.展位标配文件夹、纸、笔、水。
4.参展企业自带易拉宝、三折页等公司宣传物料。
04 联系方式
叶老师 18060921393
邮箱:3779573136@qq.com
企业微信二维码
学校创办于1929年,提出建设“完备弘深之大学”的愿景,到20世纪40年代发展成为文理工商法医各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经过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成为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后,学校进行了的恢复调整和改革建设,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校,1998年获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原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与重庆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重庆大学,2001年成为“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大学建设高校(a类)”,2022年入选第二轮“双****”建设高校。学校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朝着中国特色、世界****大学办学目标不懈奋进。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理、工、经、管、法、文、史、哲、医、教育、艺术11个学科门类。设7个学部35个学院,以及8所附属医院。教职工5300余人,在校学生50000余人,其中研究生24000余人,本科生26000余人。校园占地面积5300余亩,有a校区、b校区、c校区、虎溪校区和两江校区。
人才培养
入选全国首批10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首批20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承建高校、首批10所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10所“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实施高校、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大力实施“本科教育2029行动计划”,打造****本科教育。成立本科生院,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加强通识教育。61个专业入选国家****本科专业,68门课程入选国家****本科课程;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专业进入“强基计划”,曙光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获批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大数据与软件学院入选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与两江新区共建明月湖新工科教育创新平台、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
持续深化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开展科研经费博士、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大力实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打造卓越研究生教育。获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高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7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8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生年招生规模1150余人。
深化“产教融合、跨界培养”,先后获评“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等,承办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学科建设
按照“强化工科、夯实理科、振兴文科、繁荣社科、拓展医科、提升信科、推动交叉”的思路,坚持学科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特色发展,健全适应科技高速变革的学科优化布局机制以及适宜产生未来****学科的体制机制,建立****的学科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体系,着力构建****学科生态。实施六类学科重点建设项目,持续加大推进****学科、i类优势学科以及“先进制造”“智慧能源”“新型城镇化”三大学科群建设。高起点推进医学学科加快发展。实施“基础文科振兴行动计划”“基础理科卓越行动计划”,加快提升基础学科整体发展水平。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入选第二轮“双****”建设学科。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先后进入esi世界前1‰学科,15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9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学科前50名。
人才队伍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系统构建起“3+7”人事人才制度体系和人才引育“金字塔”,积极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氛围,以先进体制机制激发高层次人才持续汇聚的内生动力。现有专任教师3200余人,其中包括9位院士在内的国家人才298人次,博士生导师1100余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2200余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