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全职
年龄:不限
一、工作内容:藏医主治医师是藏医药领域具备一定临床经验和专业能力的中级职称医师,其工作内容围绕藏医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展开,既包含诊疗核心工作,也涉及教学、科研及科室管理等辅助职责,具体如下:
一、临床诊疗工作(核心职责)
1. 接诊患者与辨证施治
- 运用藏医“望、闻、问、切”四诊法(藏医特有的诊断方式,如观察尿液、舌苔、脉搏等),结合藏医“三因学说”(隆、赤巴、培根)分析病因,对疾病进行辨证分型。
- 针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常见及疑难病症(如消化系统疾病、风湿骨病、高原病等),制定个性化藏医治疗方案,包括开具藏药处方(如藏成药、汤剂、散剂等)、指导用药剂量及禁忌。
- 开展藏医特色疗法,如放血疗法、火灸疗法、药浴疗法、拔罐疗法、推拿按摩等,确保操作规范且符合患者病情需求。
2、 病情监测与疗效评估**
- 跟踪患者治疗过程,记录病情变化,根据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对重症或复杂病例进行重点观察,必要时联合其他科室(如西医科室)进行综合诊治。
- 评估治疗效果,总结藏医诊疗经验,提高对各类疾病的治愈率和有效率。
二、教学与培训工作
1. 带教下级医师与进修人员
- 指导住院医师、进修医师开展藏医临床工作,包括病历书写、辨证思路、疗法操作等,帮助其提升专业技能。
- 组织病例讨论、教学查房,分享典型病例的诊疗经验,讲解藏医理论难点(如“三因”与疾病的关系、藏药配伍原则等)。
三、科研与学术工作
1. 临床研究与经验总结*
- 参与藏医药相关科研项目,如藏药疗效评价、特色疗法标准化研究、疑难病症诊疗方案优化等。
- 总结临床实践中的有效方剂、疗法或诊疗思路,撰写学术论文,发表于专业期刊(如《中国藏医药》)。
2. 学术交流与技术提升
- 参加国内外藏医药学术会议,了解行业最新研究进展,引进先进技术或理念。
- 参与制定藏医诊疗规范、临床路径等行业标准,推动藏医药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 四、科室管理与协作
1. **科室日常管理**
- 协助科主任进行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监督藏医诊疗操作规范,确保医疗安全(如藏药炮制质量、疗法消毒流程等)。
- 参与制定科室工作计划,协调医护人员分工,保障诊疗工作有序开展。
2. **跨学科协作**
- 与西医科室、其他民族医学科室建立协作机制,针对复杂病例开展多学科会诊(MDT),探索中西医结合、多民族医学融合的诊疗模式。
五、其他工作
- 参与医院组织的公共卫生服务,如基层藏医药义诊、健康体检等。
- 遵守藏医药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使用藏药(如特殊药材的管理),保护患者隐私。
藏医主治医师的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藏医理论和临床技能,还需具备教学、科研及管理能力,其核心目标是传承和发展藏医药事业,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民族医药服务。
二、任职要求:执业资格
取得藏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并按规定注册在藏医相关专业(如藏医内科、藏医外科等),具备合法执业资质。
二、学历与专业背景
一般要求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且专业为藏医学、藏药学等相关专业(部分地区或基层单位可放宽至大专学历,但需符合当地卫生部门规定)。
需系统掌握藏医基础理论(如 “三因”“七物质”“三秽” 等)、藏药配伍规律、藏医诊疗技术(如四诊法、特色疗法操作)等核心知识。
三、工作经验与临床能力
任职年限
取得藏医执业医师资格后,需具备一定年限的临床工作经验:
本科毕业:通常需担任藏医住院医师满 5 年(部分地区或医院要求 “取得中级职称资格后受聘满 4 年”,具体以当地评审标准为准)。
硕士研究生毕业:担任藏医住院医师满 2-3 年(不同地区政策略有差异)。
博士研究生毕业:可直接认定或缩短任职年限(需符合当地卫生部门规定)。
临床技能
能独立完成藏医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工作,熟练运用藏医 “望、闻、问、切” 四诊法辨证施治,准确开具藏药处方(包括藏成药、汤剂、散剂等)。
熟练掌握至少 1-2 项藏医特色疗法(如放血疗法、火灸疗法、药浴疗法、推拿等),并能规范操作,确保医疗安全。
具备处理疑难病症或急重症的初步能力,能参与多学科会诊(MDT),必要时配合西医进行综合治疗。
四、学术与培训要求
继续教育
按规定完成每年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参与藏医药领域的专业培训、学术会议等,不断更新知识储备。
学术成果(部分地区要求)
晋升前可能需发表 1-2 篇藏医药相关学术论文(如在《中国藏医药》等专业期刊),或参与藏医药科研项目、编写教材 / 诊疗规范等。
三、福利待遇:面谈
四、工作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