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501-2000人 公立 (三甲)

6人

 99

2024.12.10-2025.1.9

已结束

博士后
全职,社招
博士起
招聘要求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博士后招聘公告(五)

一、培养目标

为培养高水平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加强高层次医学人才队伍建设,吸引有较强科研能力和较高临床诊疗水平的博士来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二、待遇

全职博士后年薪不低于40万元,缴纳社会保险和公积金。在职博士后按人事关系享受薪酬待遇,其中本院临床博士后享受基地薪酬外额外发放博士后津贴。年薪制或博后津贴享受期一般为2年。

博士后研究人员以本院第一署名发表论文、获得项目参照医院内部文件另行予以奖励。

对于入选特定人才项目的优秀人才,国家资助、上海市资助与本岗位薪酬叠加发放。

三、申请基本条件

1.身心健康、遵纪守法;热爱中华文化、有一定中医基础;热爱科学研究,具有创新热情和科研追求,责任心强,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2.具有博士学位,年龄在35周岁以下(特别优秀者可放宽至40周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

3.大学英语六级或英语专业四级,英语口语和书面表达可以胜任有一定学术背景的沟通交流需要,综合表达能力强者优先;非中文母语者要求具有中文基本交流水平。

4.三年内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著。

四、申请程序

应聘者登录http://180.168.184.50:18087填写简历。并将电子材料发送至lhyyrlzyb2024@126.com及意向课题组邮箱,邮件主题请注明“应聘博士后-本人姓名-意向导师”。

五、提交电子材料要求

1.个人简历(包含个人基本信息、学习及工作经历等,需提供身份证正反面或护照、专业技术职称证书、学历及学位证书等证明材料的扫描件);

2.科研成果总结(包含代表性论著、专利、科研奖励等,需提供成果扫描复印件);

3.工作计划;

4.本人认为有必要提供的其他相关材料。

六、博士后导师介绍

(一)邓跃毅导师课题组

邓跃毅

导师简介

邓跃毅,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中医领军人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名中医、海派中医丁氏内科第三代传承人。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从事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病(膜性肾病、IgA肾病、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慢性泌尿系感染及血尿等)的基础、临床与转化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等各级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论文16篇。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华医学会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科技奖励。

学科简介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肾病科源自海派中医丁甘仁先生,上世纪六十年代在肾病名宿徐嵩年教授的带领下创立并逐渐形成中医肾病特色专科。其后在陈以平教授的带领下,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中医肾病专科。本学科坚持以“难治性肾病”为学科发展的优势和重点,开创性地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相结合、祛邪与扶正相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病,提高临床疗效。目前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肾病重点学科及肾病综合征协作分组组长单位、国家中医优势专科、上海市临床重点学科、上海市中医特色学科(中医肾病)等。

研究方向

膜性肾病难控群体的防治策略及预测模型构建研究

研究平台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2.肾病研究所

课题组补充申请条件和要求

1.3三年内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著;

2.符合上海中医药大学以及龙华医院其他有关博士后管理的规定。

课题组联系方式

课题组联系人:李老师

联系电话:**

邮箱:sh_dengyueyi@163.com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宛平南路7253号楼2

(二)徐莲薇导师课题组

徐莲薇

导师及课题组简介

徐莲薇,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妇科科主任、妇科教研室主任、海派陈氏妇科学术思想研究室主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龙华医院甘肃医院妇科行政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闵行区名中医,龙华医院名中医,上海市非遗“陈氏妇科疗法”省级传承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人、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

主持和完成5项国家自然基金委和30余项市局级课题,从临床和实验等不同的角度研究中医药调节生殖内分泌的疗效和机理。发表专业论文150余篇,SCI收录22篇(总IF85.317),主编专著3部,副主编4部,获专利2项,申请专利5项。获全国妇幼健康科技奖科技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奖二等奖,上海市中医药科技奖三等奖,上海市女医师协会医树奖临床医学科技创新奖三等奖。共同主编十三五、十四五国家统编教材《中医妇科学》2部,编委教材3部,带领教学团队获评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上海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学团队、全国人卫慕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比赛微课一等奖、上海中医药大学课堂教育竞赛一等奖、对外金牌教师、优秀研究生导师、龙华临床医学院优秀教师一等奖等荣誉。

本课题组以“陈氏妇科”学术思想研究为基点,开展了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不断发展和丰富妇科学术内涵,为海内外妇科整合宝贵资源和整体联动发展,促进陈氏妇科流派传承和发扬,同时夯实了龙华妇科学科建设的基石。此外,本学科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进行妇科疾病的临床和科学研究,以临床指导科研、科研服务临床,兼收并蓄,参透顿悟各家学说,将理论与经验良方进行归类整理,提高中医妇科学的临床应用能力。

本课题组重视科学研究的外向联络和交叉融合,拓展和提升本学科科研思路、研究水平,提高科研质量和成果产出。本课题组先后和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王拥军教授团队、上海中医药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葛广波教授团队、上海中医药大学老年病研究所刘特教授课题组、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学院柯尊记教授课题合纵连横,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方式的合作。

研究方向

从临床和实验等不同的角度,研究中医药诊治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卵巢衰老相关疾病、不孕症的疗效和机理。

研究平台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科技实验中心

3.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氏妇科疗法、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导师李祥云工作室

4.上海中医药大学全生命周期团队

课题组补充申请条件和要求

1.3年内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1篇影响因子>3的论著或论文;曾主持(至少1项)或参与(至少2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或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前5或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前3者;

2.符合上海中医药大学以及龙华医院其他有关博士后管理的规定。

课题组联系方式

课题组联系人:李老师

联系电话:**

邮箱:lisncq@163.com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宛平南路7251号楼妇科办公室

(三)唐德志导师课题组

唐德志

导师简介

唐德志,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博士,博士后,师从国医大师施杞教授,为石氏伤科第五代传人。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访问学者,师从美国ORS学会前主席Regis OKeefe教授。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是上海市高校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青年人才和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资助项目获得者以及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提名奖获得者。担任上海中医药大学赣州健康科学研究院院长、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骨代谢课题组长、教育部筋骨理论与治法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骨质疏松防治发展共同体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常委、中国中医促进会骨伤科分会骨内科专委会常委、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促进会骨质疏松分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基础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膏方分会委员以及ASBMRORSICMRS委员,研究成果在海内外骨代谢学术界荣获高度赞誉。

从事中医药防治代谢性骨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中医理论指导的大型代谢性骨病社区队列和生物样本库。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6项及省部级课题6项,参与国家973计划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二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1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3篇(包括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27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33.5),他引2000余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36次,ISTP收录论文12篇。副主编及参与编写专著8部。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并获ASBMR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等多项国际学术荣誉。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项,授权5项。实现成果转让8项,参与研发2项中药新药,均已获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临床试验批文。

学科简介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唐德志教授团队承担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教育部筋骨理论与治法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等工作,立足于慢性筋骨病的基础、临床与转化研究。目前承担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岗位计划项目和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资助项目等计划项目,研究经费充足。

研究方向

围绕代谢性骨疾病进行“病证结合”队列研究、细胞分子机制基础研究、临床诊治新策略及新技术研究,拟招收博士后1-2名。

研究平台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科技实验中心

3.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

4.施杞名中医工作室

课题组补充申请条件和要求

1.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生物统计与生物信息学等相关研究背景;

2.有优先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或实验技术经验,并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等研究经历者优先

3.符合上海中医药大学以及龙华医院其他有关博士后管理的规定。

课题组联系方式

课题组联系人:姚老师

联系电话:**

邮箱:yaomin19871223@126.com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宛平南路72512号楼809

(四)张莉导师课题组

张莉

导师简介

张莉,医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青年岐黄学者。主要从事糖脂代谢相关疾病及中医药防治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7项,市级人才项目和荣誉6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要完成人获得省部级奖科技奖励4项。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主/参编论著6部,授权发明专利1项。兼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常委理事兼副秘书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肝病防治分会常委理事等学术任职。

研究方向

1.代谢性炎症与MAFLD进展病理机制研究;

2.中医药改善代谢性炎症治疗MASH/纤维化的策略研究;

3.病证结合防治MAFLD的应用研究

研究平台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科技实验中心

3.中医脾胃病研究所

4.上海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

课题组补充申请条件和要求

1.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年龄在35周岁(含)以下;

2.基础生命医学相关专业的博士优先,熟练掌握常用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具备独立完成体内外实验工作能力;或获医学博士学位,临床研究、大数据处理能力突出者;

3.有较好科研成果,近3年内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IF5分以上)上发表过第一作者文章1篇及以上者优先;

4.有独立申请、主持、完成相关基础研究经验者优先考虑;

5.符合上海中医药大学以及龙华医院其他有关博士后管理的规定。

课题组联系方式

课题组联系人:张老师

联系电话:**

邮箱:lzhang0706@shutcm.edu.cn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宛平南路72512号楼五楼

(五)崔学军导师课题组

崔学军

博士后导师简介

崔学军,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平顶山医院副院长,上海海派中医“石氏伤科”施杞国医大师弟子,中华中医药学会精准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Spine等杂志编委或者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等各级别课题10余项。主译著作一部,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论文45篇。参与完成了2个中药新药的研发工作,参芪麝蓉胶囊(主治脊髓型颈椎病)和健腰密骨片(主治骨质疏松性腰痛),获得临床批件。

学科简介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骨伤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骨退行性病变)、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骨伤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脊柱病理肾骨相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病专科(颈椎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科研三级实验室(脊柱病理)以及上海市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本学科依托筋骨理论与治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慢性筋骨病的病因病机、发病机制,探索新的诊断与中医药防治手段,开发创新中药新药,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医药诊治方案,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理论创新水平。

研究方向

围绕脊髓型颈椎病或脊髓损伤等神经退行性疾病进行“病证结合”队列研究,复方与单体治疗该疾病的药效靶点研究,拟招收博士后1名。

研究平台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科技实验中心

3.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

4.施杞名中医工作室

课题组补充申请条件和要求

1.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等相关研究背景;

2.3年内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1篇篇影响因≥3的论著;

3.符合上海中医药大学以及龙华医院其他有关博士后管理的规定。

课题组联系方式

课题组联系人:姚老师

联系电话:**

邮箱:yaomin19871223@126.com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宛平南路72512号楼809

招满为止,有意请电话咨询

关注康强微信公众号
接收医院招聘通知
一键关注
公立医院招聘公众号:kq3633 复制一键关注
联系方式
  • 人事部去报名  看微信免费
  •  免费看电话
  • www.longhua.net/
  • 上海市徐汇区宛平南路725号行政楼921室导航
  • 0
  • 0
  • 单位简介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创建于1960年7月,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四大中医临床基地之一。近六十年来,医院坚持“名医、名科、名院、名药”的发展战略,走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中医特色鲜明和中医优势突出的全国著名中医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医院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十四连冠”;2007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2008年被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确定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2009年成为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单位;2012年在中医院等级复评审中评审成绩位列全国三级中医医院首位;2015年被评为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2016年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2017年5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确定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017年6月刘嘉湘教授荣膺第三届“国医大师”称号。2018年通过JCI(JointCommissionInternational)评审,成为首家通过JCI学术型医学中心认证的中医医院。2019年荣获上海企业创新文化“二十佳创新品牌”称号。
    总院坐落于上海市徐汇区宛平南路725号,分院坐落于浦东上南路1000弄上钢二村45号。东西两院占地面积共77.93亩,核定床位数1250张。医院中医特色鲜明,在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骨退行性病变、肾病、胆石病、风湿病、眼病、乳腺病、肛肠病、脾胃病、肺病、疮疡病等方面有独特优势;同时医院有冬令进补膏方门诊、冬病夏治门诊、中医特色体检门诊等服务。年门急诊人次405万余,年出院人次6.3万余。科室设置齐全,有临床科室48个,医技科室7个,药剂科室3个以及心导管室、ICU、CCU、RICU、血液净化中心等,配备DR、CT、ECT、MRI、直线加速器、PET-CT等大型设备。目前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诊疗中心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3个、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7个,上海市中医临床优势专科(专病)8个、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4个(其中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2个)、上海市“重中之重”医学重点学科1个;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重要薄弱学科1个、上海市中医薄弱领域专科1个;国医大师1名、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40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名、长江学者3名、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1名、岐黄学者3名、上海市名中医32名、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2名、上海市领军人才5名、博士生导师64名;各级各类名老中医工作室40个。
    2001年首创名老中医工作室的传承模式,以建立名老中医工作室为载体,全面实施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创新工作,并迅速在上海市和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先后成立40个名中医工作室,其中17个入选全国名中医工作室建设推进项目。作为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主基地与分基地,承担9项中医流派传承及特色技术研究工作。于2000年7月成立龙华中医医院集团,集团内包括5家二级中医医院,1家二级中西结合医院。近年来先后托管上海市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上海市奉贤区中医医院、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通过专科专病建设和人才培养,扶持集团二级医院特色专科专病的创立和发展。积极开展长三角一体化工作,先后与宁波市镇海区卫生健康局、温岭市人民政府合作,成立宁波分院(镇海区中医医院)及台州分院(温岭市中医医院),大力开展跨省市协作。
    同时,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临床医学院承担本科生(含5+3一体化)、研究生、留学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教学工作。目前拥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药学3个博士后流动站。先后成立陆德铭、施杞名师工作室,陈湘君、唐汉钧、吴银根名师研究室,以名师研究室为依托,展开教学查房和示范课程讲座,并进行名师教学思路研讨,旨在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近年来,结合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在《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荣获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基础上,2020年《中医外科学》荣获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称号;以教材建设为载体,实现学科建设成果向教材体系转化,主编主审“十三五”国家行业规划教材37部,荣获各类教学成果奖10余项。2007年学院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通过上海市研究生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5年成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2016年通过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评估;2020年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中医)。
    医院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为契机,着力开展重点病种(恶性肿瘤和骨退行性病变)和拓展病种的相关研究工作,重点建设上海市“重中之重”中医慢性病防治临床医学中心,科研与临床相结合,力争在研究中有所突破,以点带面,联动共赢,全面带动研究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临床及科研能力,建立健全“医研双赢”的中医临床科研运行新模式。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等一批标志性成果。
    医院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病人至上、继承创新、追求卓越”的使命,秉承“严谨、仁爱、继承、创新”的医院精神,目标建设成高水平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

    本单位职位

    更多

  • 临床医师(重症医学科、肺病科、肿瘤学科、血管外科、麻醉科、推拿科)、护理岗位、肿瘤研究所科研岗位
    本科起 全职 社招

    已结束 报名时间:2025.4.11-2025.4.25
  • 住培:中医科、中医全科
    本科起 提供规培

    已结束 报名时间:2025.3.3-2025.3.9
  • 近期新职工招录公示(2025年1月20日—2025年1月24日)
    公示

    发布时间:2025.1.20
  • 规培/住培
  • 1、住培:中医科、中医全科

  • 2、规培(专科医师):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骨伤、针灸科

  • 上海公立医院招聘

    上海民营医院招聘

    上海市政府就业补贴

  • 城市搜索

    上海市热门招聘单位

    招聘亮点

    康强栏目

    法律声明:转载需标注来源康强医疗人才网
    公招招聘常见问题
    免费发布招聘  免费发简历  登录/注册 
    登录账号 免费注册 找密码 去报名 看电话免费 看邮箱免费